2010年10月13日星期三

李志文:找到自己的方向

找到自己的方向

孩子们,
这封信用Z提的问题为引子,为大家做个性向教育。 
Z在上封信中写到:"从功利的角度讲,如果我能做好研究找到好教职的概率比高,我就完全去做研究;如果郁闷一辈子拿不到终身教职可能性很大,我就干脆现在开始研究Risk management实务大四考个CFA找份工作得了。" 这是蠢话。人生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这就是为什么我要你们好好做内省的功夫,问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就算倒霉,没有功名利禄,自己能做什么而贫贱不能移?我自己的答案是读书育人,你们呢?
你们在杜兰的行为举止,我要负全部责任,对你们来杜兰,我是相当紧张的, 杜兰最怕及我最怕的事件,是你们"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想法。Z信中的功利说法,是让杜兰的老师及行政负责人不知所措的。在美国拿到一个大学的终身教职是极为容易的事。美国有四千家大学,前五十家大学(包括杜兰)的终身教职是祖上显灵,仔细分析,根本没有什么道理,全是命中注定。杜兰大学里面就有哈佛、斯坦福的博士在打零工,而密契根州立大学的博士(勉强前五十)成了红牌。今年一个物理诺奖得主是一百名开外的Ohio University 的博士。美国200名大学以外的教职,就相当容易拿,好好干就成了。但是Z的口气与心态,哪一个大学敢给他终身教职?
Z的忧虑明显的指出,他不了解精英的含义。世界上的精英都是自己打出来的,我已经在用各种设计,帮助大家杀出一条血路。如果你们全体天天打自己的小算盘,这个精英班是白办了。哈佛、清华的毕业生有百分之九十这一辈子低头丧气。由于当年进了哈佛、清华,他们会比一般人还容易低头丧气。Z说的:"而05级最强的两个学术男,汤昕去了Stone brooks读博士,余征飞去UBC读硕士今年再申请,不可谓不惨淡。"这样的口气,杜兰那敢要?哈佛也不敢要及不想要。大家都知道排名的准确性不到50%,有Z这样的人着迷,就有贩子兜售。这个信息不是完全没有价值,迷上了,就不智了。我当初去念的Rochester 就是我完全没有听过的学校,二十年后看到自己同学的成就,才知道是当时世界最好的经济及商学博士班。当时全班只有一个人Jose Sheinkman 是冲着Rochester 来的,他后来是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系主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我是完全走运,误打误撞碰上的,我的成就不如他,是因为我不懂得当时我有多好运。之后,我完全不把学校的坊间排名放在眼里,这是土包子看的东西。
做个完全的自己,建立一个美好的团队,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特殊的设计,勇敢的面对所有的挑战,一辈子不行幸取巧,我们才能有属于自己的命业。
我不晓得我是否能教育Z,如果他不能坦荡的看世界,他的杜兰学费绝对是白缴
的,我在他身上的心血绝对是浪费的。你们之中,会有不少人有同样的看法与忧虑,我的建议是,如果忧虑,就别去了。
我会与陈劲老师讨论,如果不去杜兰是否拿荣誉证书。竺可桢的荣誉证书是陈劲老师的决定,李志文的荣誉证书是我的决定。 
————————————————————
主题: 答复: 研究方向
Z,
你们见到的成功名人都是outlier(统计特异值)。特异值不只是素质可能与常态分配
不同,还要运气特别的好,right person, right place, right time and incredible
luck 是特异值的基本要素。极度成功的人都是极度谦虚,他心中知道自己有多幸运,
他也知道幸运的不可持。
如果你念博士的目的就是为了扬名立万,我建议你放弃算了。这种小概率事件,实在不值得20年寒窗。20年后你会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机会发现自己的文章没有一个人有兴趣读,何苦来哉?我在芝加哥大学百分之九十九的同事是,读书之外无一技之长,读书之外无一事萦心,他们拿到的薪水与名声都是economic rent,这就是我所说的命业。了解了自己的命业所在,才能安生立命。
你问问自己,对于求知的热情有多少,对于赚钱的本事有多少,对于拉关系的能力有多少,然后自己做决定,没有人能帮你。
我家二弟,他高一的时候做我高三考大学的数学模拟题,成绩比我还要好十来分(这在高考的坐标上是天文距离,而我差点是高考状元),他是很轻松的进了台大,为了一个好饭碗,坚持不念数学。后来念了一个加拿大二流学校,现在在台湾一家二流大学教书,你猜他教什么?数学!这是他的命业。
我称赞LY是觉得他现在的文稿有点意思,我还没有动手细细推敲,我还没有与白重恩反复讨论,他也还没有做干净。我这辈子带的博士生上百,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正常现象。如果他的论文是真正的好,碰上了我多少是幸运的,我的判断,与顶尖学者对我判断的判断,应该是还可以的。也就是说,我对他的学术未来可能有mean-shifting 及variance-reduction effect。他的成就,基本上还是他自己的天分与努力,更少不了的是运气。
如果你要从功利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就别念博士了。全世界,这么困难找到合格金融与会计的师资,就是因为念金融、会计博士的机会成本太高。从功利的角度,在原点决策,没有几个人会选博士这条路的。
我世代书香,我喜欢读书育人的恬淡人生。我觉得我很幸运,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为了区区的奖学金,不得不念博士。后来发现,念书、教书、用笔为世界打抱不平,用思想改造这个世界,是我非常喜欢做的事。
如果你搞研究就是为了在简历上加点东西,别来找我,我没有时间与你耗。你这种心态搞的研究也唬不了人。金融界的流氓(是大多数)根本痛恨这些书呆子玩意,金融界的秀才是不好唬的,聪明人多得去了。
杜兰只为李志文班的同学打开一扇窗,比别的窗多了些规划,少了些成本。任何同学如果认为到了杜兰就等于上了天,千万别来。天下没有一家学校(包括哈佛)能担保锦衣玉食。如果杜兰能够担保,杜兰的学费会是锦衣玉食的总价值。你们学过市场均衡,应该能够了解这个简单的道理。
你有点偏执,有点像我的二弟(有没有他聪明我不知道),是念书的材料。不是因为你念得好,而是你在念书之外会混得更差。你要为你的个性鲜明高兴,因为这样让你的人生选择更容易。我们念书人,尤其是商学领域的念书人,常讲一句自我挖苦的话:"those who can, do; those who can't, teach"。我这个无能的人,教了一辈子书,在不少学生身上,偷学了功夫。现在就常有商界高手登门请教。我把张三的功夫传给李四。再把李四的心得传给张三。我做的是知识交易,我的学生做的是股票交易。找对了交易工具,好好的做,有了点基础,到处都有饭吃。
论文是做出来的,不是念出来的。你要不断地在阅读文献的时候问问题,用自己的逻辑给答案,就会有那么一天,灵光一现,有了些自己的想法,及多少自己能掌握的答案。
李志文
————————————————————————————
主题: 研究方向
尊敬的李老师:
我认为现在是逐渐确立一个方向的时候了。最近看Roger Myerson的博弈论,感到高级的教材越来越像reference book, 完全不能一次阅读就理解,而且哪些部分要读哪些部分不读也必须考虑。
LY在大三去了港科大交流,与博士生一起上课,王鹏飞逼他们学会RBC,看论文,用matlab。另一门Corporate Finance课也是这样。LY之所以强在于他采用的是survival strategy, 把自己用大工作量逼上绝路,而大工作量是以论文为核心的,因为高级的教材不可能像初级教材一样一点点吃透,只能和别的教材和原始论文交替前行。
王闻推荐的论文大多强调历史脉络可以巩固基础加强理解;罗德明推荐的论文主要都是最新成果能出新的研究灵感。我认为我有必要确定一个方向了,再这样一直看书难以有本质的提高。不论是王闻的书还是博弈论或者stokey&lucas(1989)都不是一遍就能完全看明白的。有个研究方向才能加速我的进步。
另外我也很担心,杜兰是一所强调实务的学校,我到那里去,即便是做实证研究,水准能否提高到顶级学校博士班的要求?
从功利的角度讲,如果我能做好研究找到好教职的概率比较高,我就完全去做研究;如果郁闷一辈子拿不到终身教职可能性很大,我就干脆现在开始研究Risk management实务大四考个CFA找份工作得了。
其他同学都在拼GPA,凭家里关系搞很多实习,又是社团活动,又是SRTP,用一些毫无技术含量的所谓研究搞到经费,又是到处泡小学妹,又是炒股赚钱,可谓潇洒自在。而05级最强的两个学术男,赶上了次贷危机,汤昕去了Stone brooks读博士,余征飞去UBC读硕士今年再申请,不可谓不惨淡。
因此我想搞个研究,提升实力,给简历里加点东西,如果发现自己去不了好的博士班及时转型也不会被逼上绝路。
当然这是对自己没有自信的表现,但是我仍然希望您能给我个方向,至少是看(别人写的)论文的方向。
谢谢老师指点。
Z



博客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