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8日星期四

吴澧:美式八股进考场

某次从北京飞纽约,邻座是位美国软件工程师。笔者问他在中国的日子怎么样,他回答说太苦了!他带的那些大学刚毕业的年青中国程序员,反正租的房间也没空调,最冷和最热的时候,深夜猫在恒温的公司里埋头苦干。他已经过了年纪,不想这般拼命。虽然在中国工作相当于工资加倍(原工资加出差津贴),他这次回去要请公司换人了。他说他们中国部门写程序的速度比美国部门快三倍,这样发展下去,十年后,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肯定超过美国。笔者问:这是长处,在他看来,是否还有可以改进的短处?他说:中国程序员都想用最聪明的算法,但越是聪明的算法,他人越难理解,而中国程序员很少留下讲解清楚的说明文件,到了总装阶段,拼接各人的程序时,问题就比较多,这时的速度比美国部门慢。

他话锋一转,又说道:中国程序员的母语毕竟不是英语,更让他头痛的是,美国分析员的修改意见,常常写得连他也看不懂。本来,美国那边检验、分析后,将意见传过来,正好接上中国这边白天上班;中国这边写了程序后,寄回美国,又正好接上美国那边上班,继续分析。按理可以大大加快研制速度的;但是,如果意见没写清楚,美国那边却又下了班找不到人,反而浪费时间。

现在,电子邮件已经代替电话,成为美国工商业主要通讯手段,而且是全球化通讯,在在要求工作人员具有相当写作能力。据美国院校理事会(College Board)的调查,美国公司每年花在写作培训上的费用高达三十一亿美金。深为不满的美国公司,纷纷要求大学提高毕业生的写作水平。但在大学培养,已经太晚了。美国有个简称SAT的全国性测验,成绩占大学录取考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于是大学请负责SAT的院校理事会改革测验内容,增加25分钟的论文(essay)写作,调动“高考”指挥棒,强迫课程相当独立自主的美国中学加强写作训练。

SAT在春秋季每月都有安排,改革后的考试,(2005年)3月12日星期六正式登场,全美有三十三万高中生报名参加。纽约的中产阶级白领特别重视教育,在纽约几家中学的考场,很多关心子女是否适应新形式的家长等在场外,路边停满车,考生一出来就拿着饮料罐迎上去。那情景,有点接近北京了。很多考生反映时间不够,论文未写完。

SAT的题目,以前都是标准化选择题,机器批卷,排除主观因素,以保证成绩公平。但是,对文章的评价,难免掺入阅卷者个人好恶。如何做到论文评分的基本一致,就成了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很关心的问题。

其实SAT的论文写作还是相当标准化的。中国从前科举考试有八股,规定了文章格式。SAT要求的是美国中学通用的“老五段”:第一段揭出基本观点,第二段和第三段各举一个说明观点的正面例子,第四段举一个反面例子,最后一段总结。这是英文论文的基本功。例子可在文学、历史和时事中选取,考生本人经历更佳。阅卷者将根据作文与“老五段”的合拍程度,给予从1到6的评分等级(每份考卷有两人阅卷,总分是两人给分之和)。但是,考虑到时间很紧,格式上还是有弹性的。比如基本观点和第一正例可以合成一段,反例也可以不举。

假设要写篇评说“封建”习俗下跪的文章。第一段是基本观点:下跪,作为人际交往的一个“符号”,在中国已经完全失效;孟夫子说的“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在这里完全缺失。第一个证明例子,《中国青年报》曾经报导,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南卢氏,村民梁玉不小心用伞尖划在党支部书记张文秀的桑塔纳轿车前盖上,梁跪地求饶,磕头叫爷,张仍不放过,取来利斧,逼梁自断手指。后来,梁玉夫妻离家出走,至今不敢回村。这事发生在北方农村;第二个举南方城市的例子,大家都听说过的孙志刚案。判决书两次提到下跪。打人凶手李海婴等不顾孙志刚跪地求饶,反复殴打,令被害人伤重致死。第四段举个反例,说明在东方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并不是传统礼节都会失效的。在韩国,下跪赔礼了,梁子也就揭过了,颇有汉唐古风。最后一段总结: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对人性和传统有更全面的认识。如果我们的党性宣称和革命教育,令土霸王张文秀们及其打手李海婴们在弱势小民下跪时,想到的只是“这家伙骨头软”,简直就是叛徒甫志高,由鄙视激起更猛的老拳,就会有更多的梁玉要逃亡,更多的孙志刚要冤死了。

上面关于“下跪”的说法可以争论,SAT并不要求考生观点符合“政治正确”,但必须表达得通晓明白。这样的“老五段”,谈不上是好文章,却也中规中矩,比国内报纸上的很多时评口齿清楚。

不过,标准化格式必然与创造性有矛盾。院校理事会在培训作文阅卷者(主要是英语系研究生和中学英语教师)时,有一个题目是请考生就“人生分四期,婴儿期,少年期,青春期和废置期”这句话写感想。培训人拿莎士比亚剧本《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第二幕中一段话作答卷,即人生分婴儿、学童、情人、士兵(比喻事业上的奋斗,有如那些年青中国程序员)、法官(比喻事业成功,有职有权,就象那位美国软件工程师)、老汉和返老还童七个阶段。凡是认出莎翁手笔、给予高分的,统统算误批。按“老五段”标准,莎翁结构不合规范。虽然语言很风趣——说是做情人时叹息如风箱,为恋人的眉毛写下缠绵情诗(却舍不得穿双像样袜子);变为老汉了,套在干缩的细腿上,年轻时精心存下的长袜子,似乎来自前世他生——但不是真正的举例。看在还算流利的份上,勉强打个2分。

让莎士比亚进不了大学,似乎也说不过去。于是,院校理事会举办了一场作文比赛,看谁能把莎翁那段话改写成SAT高分论文。投稿截止日期是第一次新SAT考试之前的3月10日。笔者看了一下优胜者的文章,写得确实聪明。他说,“人生分四期”,意味着同一人物的不同岁月;实际上,生活更为复杂,人生更像是演绎不同的人物。作者很巧妙地、举重若轻地把考题的四个时期转到莎翁的七种角色。他得到了论文批分的最高分6分。不过,为了适应考生的身分,他的语气温和多了,失去了莎翁的辛辣。

(2005年3月14日初稿,2006年6月13日修改)


美国“高考”的中国化


最近,美国高中生都在赶考今年春天的SAT——所谓的美国“高考”,因为从明年(2005年)开始,SAT会改得比较难。特别是新加了写作考试,而作文是学生的最怕,所以高中生们都急着要拣最后的便宜。

严格地讲,美国并没有我国那样的一考定终身的高考。但美国有一些全国性测验,成绩是录取的考量之一。SAT就是申请大学的最重要的测验。美国顶尖大学录取新生时,高中平均成绩占考量的四分之一,SAT也占考量的四分之一,另一半是个人因素:教师评价,课外活动表现,体育特长,等等。比较一般的大学,因为招生多而生源差,个人因素不那么突出,考量比例放低,与高中平均成绩、SAT考分鼎足三分。近年来,美国高中普遍“放水”,分数越批越松,高中成绩的信用也越来越差,全国统一的SAT考分就更被招生部门重视了。

其实,美国大学也有严重的“分数膨胀”问题,分数也是越批越松。所以,现在很多大公司招人时,不但要看大学平均成绩,还要求应聘者提供SAT考分。不久前,《华尔街日报》曾经报导,一位23岁的华裔女生,尽管平均成绩很高,但是SAT考分不满1300,因而未能在纽约金融区找到高薪职位。

SAT考试有初级和高级之分。大部份人只考初级。初级SAT现有文字理解和数学两科,每科800分,总分1600。明年加上写作考试后,总分将增为2400。去年哈佛新生的平均考分是1490,美国高中生的全国平均考分为1013。布什总统进大学时,SAT成绩为1050,略高于全国平均,但比未能插足纽约金融区的那位华裔女生差多了。如果得不到有力人士强烈推荐,布什现在很难进入美国一流大公司。

SAT是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原意为“学业性向测验”。六十年前,当时的哈佛校长提出SAT概念,想为下层家庭的子女开发一条升入社会上层的通道。这些学生一般都在很差的学区,当时批分比较“古典”比较严,他们的高中平均成绩普遍比较低,所以哈佛校长意图在录取新生时引入智力测验,让那些中学成绩虽然差、智商却很高的贫民子弟也能进入哈佛这样的传统贵族学校。

六十年前,美国中学不但教英文,还教拉丁文和希腊文;学生不但要读莎士比亚,还要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六十年后,有的学校连莎士比亚都不读,教师让黑人学生只读黑人作家的作品,美其名曰“多元文化”或“培养少数族裔学生的自尊”。由于知识基础太差,单纯的智力测验,已不足以预测考生接受大学教育的能力。十年前,SAT的三个英文单词改称为“学业评估测验”,考卷的设计也改为既考智力又考知识。这样,离我国只考知识的高考就近了一步。但是,大学方面仍然不满意,觉得SAT分数仍然不能准确反映考生入学后的实际表现。人们说,明年再次改进后的SAT,大概应该称之为“学业造诣测验”了(这里的“性向”、 “评估”和“造诣”的英文单词都是A起头)。或者说,美国的“高考”进一步“中国化”了。

SAT考题的编排是从易到难,看一道排在最后的数学题,就明白大学方面为什么要求SAT提高知识难度了:玛莉上班时开车时速是40公里一小时,下班为30公里一小时,她上下班共用去一小时,请问上下班共开了多少公里?题下有五个答数供考生选择。这种题目,也就是我国小学高年纪四则运算应用题的程度吧。如果要求做得快,一分钟一道,可以考智力。但是,用来考知识,即使通过了,在大学见到微积分,也是只能扒在课桌睡觉了事。何况美国考生选对该题答案的仅占10%?

不过,想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也不要以为SAT很容易。这里有文化的壁垒。比如,文字理解部份问:在违反宪法、不尊重被告权利等五项中,那一项是辩护律师可以向法官提抗议的?第三世界国家的考生,可能会觉得每一项都可以提。但对出题的美国人来说,职业法官会违反宪法或不尊重被告权利,这是难以想像的。所以正确答案是抗议性质最轻的那一项:法官审案太细致而导致庭审时间过长。

】 那道数学题的五个选择

(A) 30 (B) 30-1/7 (C) 34-2/7 (C) 35 (D) 40

(2004年4月27日)






博客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