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金》片抄了曹禺《雷雨》的桥段(据说《雷雨》又抄了西方什么什么悲剧的桥段),洋人自然搞不清这种复杂关系,所以发行公司宣传说是《金》片的██和弑父有着《哈姆雷特》的味道。那么,能否给同事按这条线索讲讲?毕竟,另一国产大片《夜宴》已经声称是从《哈姆雷特》而来。只是这牛皮张艺谋、冯小刚可以吹,鄙人却说不得,因为多读了几天英文。
抄桥段很平常,《哈姆雷特》也是抄的丹麦历史故事:有个装疯的王子躲过了僭位者的迫害,最终为父报仇。但是莎翁把王子送到威登堡(Wittenberg)大学去读哲学,而威登堡是什么地方?那是马丁·路德身为神学教授,在教堂门上贴出批评教廷腐败的《九十五条论纲》,掀起宗教改革巨浪的所在。于是王子的气质就完全不同了。他在剧中对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和思想争论作了无数质询,他是一位哲学王子。剧本结尾,继任王位的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要给哈姆雷特最合适的军人葬礼,这是莎翁的绝妙暗讽,哈姆雷特哪里对战争感兴趣?难怪他临死前要求他的同学霍拉旭不要自杀,要把他的故事传下去。这就是伟大作品的厉害:即使大幕落下,我们仍然陷在剧情里不能自拔,不知道霍拉旭的笔和福丁布拉斯的刀哪个更恒久,哈姆雷特流传下来的形象,特别是传到文化不同的中国人那里,会不会只是一个身手敏捷的斗剑士?
莎翁深受法国思想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的影响。蒙田怀疑灵魂的存在,认为所谓的 mind 只是一连串感情片段的缀联。这种怀疑贯穿了《哈姆雷特》全剧。剧本第一句话就不同凡响,城堡上的勃那多对着一片空旷的黑夜问道: Who's there?后面哈姆雷特还要怀疑父亲鬼魂的真实性——这正是当时那些开始摆脱宗教束缚的文人们在黑暗中摸索的问题:人是什么,我是谁?接着霍拉旭上场时,对“霍拉旭也来了吗”的问话,他回答说 A piece of him (朱生豪译作“有这么一个他”)——这正是蒙田的说法,一个哲学学生一路思考各种问题,他觉得自己只有部分感情片段登上了城堡。因为有这种对于人之为人的形而上思考,《哈姆雷特》被认为是西方近代文学的基石。
今年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说他写出了伊斯坦布尔的“忧郁的灵魂”。为什么西方人那么看重“忧郁的灵魂” (melancholy soul)? 这就又要说到《哈姆雷特》了。第二幕第二场结尾,王子有一大段是否应该复仇的思考,有两句是这样的:
Out of my weakness and my melancholy,
As he [devil] is very potent with such spirits,
这两句,朱生豪还真的译作“对于〔我这样的〕柔弱忧郁的灵魂,他〔魔鬼〕最容易发挥他的力量”。曾有人评曰:自从有了哈姆雷特,全人类都悲伤了。自从有了哈姆雷特,人就要为自己负责了,不能把命运托付给上帝了,人要自己抵挡各种诱惑,人就开始忧郁了。在西方,说到“忧郁的灵魂”,人们通常会想到哈姆雷特。颁奖词用了这个典故,间接支持了帕慕克的世俗化立场。同时颁奖词把莎翁的 spirit 换作意义更明确的 soul ,文字上也不得罪那些仇视帕慕克的土耳其爱国爱教人士。瑞典文学院那几位老人家,玩文字玩到炉火纯青。这句颁奖词,有如一份高超的外交文件,美国国务院的文字高手写不出,咱们外交部的英文大腕同样写不出。
上面写了几大段的《哈姆雷特》,因为鄙人实在对咱们那些导演攀附莎翁杰作的脸皮叹为观止,说到他们的电影,忍不住要谈谈《哈姆雷特》光是开头和结尾就有多少深义,还有西方人今天是如何运用这一文学经典的。读者大人您今后要是再听到某位导演袭用了莎翁的宣传,大可当作是该导演为了大国崛起、拍成大片瘸起时本乡本土的烤红薯和炒黄豆吃得太多了。
所以本人对《金》片只能吹别的牛皮。片头字幕说故事发生在公元928年。见到影片开始,宫女梳妆打扮,白花花一片胸部准备迎接大王凯旋,同事问道:哟,我还不知道中国人在公元十世纪已经发明了“魔术胸罩”呢?“魔术胸罩”是一种将胸部上推的胸罩,好像是“维多利亚秘密”(Victoria's Secret)连锁店于九十年代首先在美国推销的。我说:是啊,这是和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并列的中国第五大发明,这部电影就是用艺术的手段向全世界宣传这一发明。
看电影之前,已经见到中文网络上对《金》片劣评如潮,真的看下来,倒觉得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首先是宫廷场面宏大,张氏绝技色彩绚烂。其次觉得《金》片是国产电影里很难得的对剧本下了真工夫的。虽说现在电影的影响比小说大得多,但是好的剧情片几乎都有广获佳评的小说作文学底本。电影到剪接的时候,如果发现前面最好有个伏笔什么的,由于经费和演员档期的困难,往往已经无法补拍——得,应了那句老话,只能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了。而好的小说,这类问题作家早就思考过了,全部安排好了,所以好的文学底本保证了电影叙说的适当转折和顺畅。《金》片叙说的流利,国产电影里已是好久未见。洋同事的理解一点没问题,实际上并不需要拉了我来作解说。
这部电影有三套情节可以作悬念。一是大王(周润发)为何要下毒,王后(巩俐)和大王前妻所生的太子(刘烨)有什么暧昧关系;二是太子与蒋太医女儿(李曼)的异父兄妹██;三是王后唆使二王子(周杰伦)重阳兵变的结局。三大悬念同时发展,小说可以处理,电影里则显得太繁复,观众势必难以理解。张艺谋把第一悬念在影片开头就解决掉;第二悬念在蒋太医夫人(即大王前妻)对大王说进宫看儿子时,也向观众揭明了;这样观众只要追随第三悬念。而在三大悬念揭晓之间,安插了捉奸、行刺等情节,一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我本来担心情节到后面会夹缠不清,但张艺谋和编剧们看来对剧本动过几次大手术,居然把一团乱麻拉直了。
而且周润发和巩俐演得那个好,洋同事啧啧称赞。倒不是说他们有王家气派,下层平民出身的人很难学得那种气派,哪怕是著名演员。但他们把两个毒人的刻毒,只用几个眼神就表达出来了。所以本人就更不理解了,以巩俐《金》片中的演技之佳,张艺谋为什么要让她耸着白花花的胸部走来走去?咱这号从小就没什么革命思想的,还在巩俐演村姑的年代,就知道此姝身材了得,她有什么必要拿胸部打票房?
同期美国电影像《金》片一样大摆乳门阵的,要算是《美国派5》(American Pie 5: The Naked Mile)。但那是青春片,拍的是少男少女裸跑大赛,自然有丰满乳房蹦蹦跳跳(这是报上读来的,咱人老珠不黄,咱没看电影)。《美国派》找的都是无名少年,提携他们进好莱坞,所以女的不在乎一脱成名。巩俐是这一级别吗?而且,这次胸部露过了,下次巩俐和张艺谋再合作,露什么?大腿?
国人对《金》在思想上的抨击,我就不谈了。一则本人从小就没什么革命思想;二则,总觉得向张艺谋要思想有点无厘头——那该去读《哈姆雷特》,对不对?
咱们还是把娱乐电影当娱乐看。场子里坐了五成满,一半看上去是中国面孔。洋同事与追星的华人一样,很能欣赏周润发和巩俐间的张力,只是见到那些被衣裙勒出的胸部,时时要发笑。兄弟我终于忍不住,看了她一眼,见到胸部笑到在座位上颤动,倒是与银幕上颤动的胸部同步。老谋子的这部电影,看来完全达到了他所追求的效果。
(2007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