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1日星期日

吴澧:乡汉诗唐

  四月是诗歌的季节,四月是美国的全民诗歌月。本月的五个周五,除中间第三个放置国际随笔之外,其他都是老农附庸风雅谈诗歌,汉诗或英诗。不感兴趣者敬 请留步,不要说我没警告过你∶)。
  话说老农最是毁人不倦,关心教愚。然后有一天,哈,机会来了。俺正在美国校园打猪草,校长办公室的秘书找来了。她说:老吴啊,我们送你这么多猪草,你 也帮个忙吧,明天贵国有个大学校长代表团要来参观,你的接人的干活?第二天,老农一早到旅馆,见一群黄同志站在大堂,赶紧上前自我介绍。那些男的都不怎么 搭腔,眼神往后瞟。顺着他们的眼神一看,原来后面沙发上坐着个老女人,她是团长。今天去哪里,参观什么部门,有事找她谈。私下一问才知道,老女人是教愚部 一位什么司长。她带队,校长们集体行动。
  俺讲给学校的教授听,个个大笑。他们说,非洲国家什么上校政变后自封总统,有敢当面提意见的,拔出手枪就崩了。但上校见到大学校长还是很恭敬的,不敢 乱来。贵国镇府抓教愚真是抓得紧。
  李零先生有篇妙文,《学校不是养鸡场》。文章很好玩,但题意尚可商榷。咱们的大学,如今最缺的就是能下蛋的老母鸡——先下两个给校长补补。
  老农是话痨,陪校长参观,没话也得找话。据说语文门槛低,谁都能扯淡,年年高考作文题目全国都关心,那就和校长扯语文吧。校长对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一肚 子怨气。面对面嘛,老农自然要安慰校长。俺说这也不是你们的错,而是从小搭的“豆腐渣”。老农认为我们的中小学课本有两大问题。第一、内容是按城市学生的 理解方便而编的。听贫苦地区支教的朋友说:那里的一年级孩子高高兴兴来上学,几个月后就失去了兴趣,课本和他们的生活没联系。第二个问题是这对城市孩子也 不利。传统文化是农家文化,切断了连接农村的纽带,不利于学生理解古典文学。
  校长对第二个问题不以为然。俺举了个例子,试看王维(字摩诘)一首著名的诗。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间照。
  这里的“幽篁”是竹子。现在通常的理解,如果请画家来画,大概是这样的:一条河流;河边几丛竹子,三、四棵松树;诗人坐在竹丛下;天空一轮明月。这画 面似乎很美。问题是竹丛和松树通常并不长在水边,也不长在一起。这是人工想像或人工栽培的景象。而读王维在辋川别业写的诗,那种自然,不但是心境的随意自 然,而且他的大自然也是自自然然的,几乎没有人工栽培的迹象。王维的自然是天然,不是后世那种经过修剪的“大观园”。
  如果你有农家经验,或者像老农这样干脆就是乡巴汉,这首诗就很容易理解。温润地带的典型山里农家,是建筑在洪水冲不到的高坡上的,离溪河有一段距离。 屋子的背后是大山,松树长在大山上。屋子的周围有竹林和果树(所以会有“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景致∶)。诗人是坐在家边竹林里弹琴,仰望见山,“明月松间 照”,琴音巍巍乎志在高山;俯视则见水,“清泉石上流”,琴音汤汤乎志在流水。补上农家背景,才能找出景致与琴音的暗中钩连。
  校长对俺的解释很赞赏,不过,老农估计有些网友在坏笑∶)——这是王维的诗吗?
  这确实是王维的诗句。上两句来自他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下两句则来自五律《山居秋暝》,还调了一个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既然校长说到大学生语文程度差,老农顺便测测他的成色∶)。不过,随口就能这么编出来,那是因为已经做过文字试验。
  总觉得摩诘的五律是走着路写出来的。施蜇存先生《唐诗百话》中谈王维,“晚唐诗人作律诗,最忌颔联〔律诗第二联〕与颈联〔律诗第三联〕平列。他们主张 要一联写景,一联抒情。或者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写景。这个窍门,也很有道理,但在盛唐诗人中,还没有意识到。所以王维这两联,同样都是写 景。”其实,也算半个盛唐诗人的杜甫,其后期五律,多为一联写景,一联抒情。而王维虽为两联写景,但他并不像杜甫那样似乎怔怔站着,对着眼前景象写上一 联;然后生发一联抒情。王维在走路,所谓“移步换形”,有时甚至可以走得很远。他的两联往往写自不同地点。
  比如摩诘的《使至塞上》。出塞劳军,他一首五律就写完了,大笔扫过万里来回。换了杜甫,一定是离开长安时写一首,到了兰州再写一首,到了玉门又要写一 首,每首都是定点描写。
  但摩诘的五绝(这里仅取五言四句之意)则很静,似乎都是坐在地上写的。老农一时好奇,从五律里搬了两句进五绝,动静结合,看看会是什么样子——这就是 俺和校长讨论的“诗”。好文字搬来搬去,到哪里都是妙语如珠,静中居然引出动来。
  上面三段似乎应该举些例子,只是诗插得多了页面太长,各位自己验证吧∶)。
  《竹里馆》比较简单,下面讨论一下《山居秋暝》。
1
  上海辞书出版社编的《唐诗鉴赏辞典》(1983年第一版)评析《山居秋暝》说:“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 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鉴赏者解评过《王维集》,对王维的诗作很熟,很能引用,但他的分析显然缺乏农家经验,他 似乎以为诗里的景象大致处于同一等高线。
  从温润地带的典型山里农家经验来看,王维是下山往河边走。山上确实是人迹罕至的空山。诗人大概在松树下躲了一阵雨,现在顶着月光悠悠下山。雨后的山水 开始下来了,溪流特别清。通常露出溪水的大岩石,又遭泉水冲刷了。
  诗人慢慢从山上走到住家高坡,听到那些趁着水大赶去洗衣服的农家姑娘,在村旁的竹林里嘻嘻哈哈,正赶回家烧饭呢。
  可是诗人并没有回家,而是继续向着坡下的河边走。从空山里下来后,他还想看看月光下的河水。他见到荷叶在水中摆动,趁着水大出去抓鱼的船,正在靠岸。 马上就要提着鱼赶回家,请浣女下锅呢。
  那位鉴赏者说:“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是溪流里的渔船啊,怎么 会穿行在荷塘里?荷叶也不会长在“顺流而下”的地方,荷叶只是长在岸边浅水静流处。何况最后一联说草都已经黄了,那么荷叶也该枯败了。
  最后两句不那么浅白。“随意春芳歇”里的“春芳”是指草。施蜇存先生说:“这‘随意’二字向来无人注解,大家都忽略了。其实这个语词的意义和现代用法 不同。它是唐宋人的口语,相等于现代口语的‘尽管’。”并举王昌龄的诗《重别李评事》为例。
  最后一句“王孙自可留”,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在春草返青的美好季节,远方的 游士你归来吧!摩诘是倒用,尽管已是秋天,尽管草木凋零,山中住住还是挺好的。你看,诗人踏空山,临清水流,甚至都不想着回家吃饭。虽也欣赏村人的自自然 然活动,却又显然保持相当距离,并不上去话痨。王先生“结庐在人境”,却又似乎不食人间烟火。
  那位鉴赏者说《山居秋暝》体现了王维不愿做官的高尚情操,俺觉得这是考纲专业的套话。有这工夫拍胸脯高叫“不做官”,还是跟着摩诘山里走走吧。
  本专栏里曾有网友谈到:“让小孩子像唱儿歌一样背古文不难,内容的理解怎么办?置之不理,等他慢慢地自己领会吗?……单纯朗读背诵就可以吗?孩子通常 记得容易忘得也快,所以很多家长都担心记了又忘白费功夫。”现在大城市的孩子,学古文确实相对难。传统文化其实是农家文化,对农家景象太生疏,就会造成理 解差误。而且他们没有小农当年的封闭山境,学着没劲了,就会去打游戏,看动漫。
  个人发展史其实是人类发展史的缩影。文学史是从诗歌开始的,小孩子也从诗歌开始,学习语言和文字的奥秘,本是很自然的选择。学了效果有多大,老农觉得 要靠父母。单纯要孩子背诵,可能作用有限。你要给孩子讲解——鉴赏辞典还是可以参考的——用各种手段将诗中的内容 visualize,将文字转化为 vision (幻像,飞景),而且最好采用最合理的飞景。古诗古文背过后可以忘掉,但把文字飞景化的能力——见到文字眼前就唰地飞起一串景象——却是一辈子有大用的。 这会帮助你“看到”细节,理解文字中隐含的各层意思;读小说时似乎“见到”角色在走动和对话,从而更好地吸取那些难以亲历的他人经验。
  比如,以后中学语文课上读到孙犁的《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二),几个摇船去部队找丈夫的村姑遇上了日本兵,“〔她们嚷着〕‘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 浅,大船过不去。’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 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孩子就会觉得很亲切,大概很能想像。语文课学着就不累。
  几月里有撑出水面半人高的大荷叶,可以掩护部队打伏击?孙犁前面说了,女人在编席子,“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 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这是夏季。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夏季里穿着单衣的“妇女们带着浑身水”的样子,不飞景也罢。

博客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