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着有网友问:“我有点好奇,是什么性格本质促使您不断地在生活中观察,打听,思考呢?我非常想让自己也培养出这样的个性”;“我平常爱看英文 书,但是经常遇到生词卡壳,要查字典,……我觉得自己英文可以做到满足交流需要,但是不够精准,您觉得经常看英文书是否会有帮助?”真是让兄弟返老还童 啊,好像又回到大学里介绍学习经验的时光。
俺在这里写的,评论为多。一篇评论,成份无非思想、语言和案例。天下的伟大思想,拢共就那么几条,大家或多或少都见过——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圣经》说的。思想通了,困难就在表达,或是语言不利索,或是案例无着落。语言的重要,大家都知道,这里强调一下案例。
英语俗话说:图片一张,胜过说明千字。吴某说:案例一个,胜过论述万字。法国作家福楼拜说:形容每样事物,都有一个最合适的词,作家的任务就是把这个词找出来。吴某说:讨论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最合适的案例,评家的任务就是把这个案例找出来。
人们通常会说:缺语言,少案例,看书去。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道理很对头。只是如今科学昌明,文章要讲究内在逻辑。读了万卷书之后的表 达,文字可能很漂亮,逻辑却通常在民间科学家的水平。受过学术训练的人,一般懒得跟你较真。若要较真,一拳能打得你四崩五裂。因为你没有一套概念上的核心 工事,可以 fall back,可以赖之作负隅顽抗。
那么,怎样读书才能学到大师们的逻辑呢?
各位注意过没有,历史上的前代大师,大都做过一件事:注解再前代大师的著作。即使一些不以注经出名的大师,查他的全集,也会发现其中杂有注经之什。朱 熹编过《四书章句集注》。鲁迅辑过《嵇康集》和《唐宋传奇集》(辑古书要作大量注解式工作)。中世纪西方的经院学派,专业为前人写注。大学马哲课本会告诉 你,经院学派搞的都是没意思的繁琐哲学。但是,他们发展出来的文本阅读技巧,至今仍是西方大学哲学和文学研究的基本功。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名言,原来 的拉丁文有个逻辑瑕疵,就是由经院学者指出,他后来作了修正。伊朗的霍梅尼,当上国家最高领袖之前,在神学院写过十几卷的注。他在什叶派里的威信,就是注 出来的,因为他解经解得特别深刻。被霍梅尼发过追杀令的拉什迪,在去年新版小说《佛罗伦萨妖女》(The Enchantress of Florence)里, 借马基雅弗利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俺读完小说后又借了利奥·斯特劳斯的《论马基雅弗利》。斯特劳斯被人称为美国新保守派的思想教父,他最重要的几本著作都 是注经之作。咱们那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钱钟书钱老,他的《谈艺录》和《管锥编》,其实也是注经之编录。当今西方大学的文史哲博士论文,总有一半是注经之 文。
你注过一本经,跟前代大师有过几年的心灵对话,你就吸收了他的语言,而且熟悉了大量相关案例。这些又是前人千锤百炼的工事,火力的死角早已清除,通向其他领域的暗道也被大弟子们修好了。进可攻,退可守,心中有底气,你再走出来,哈哈,派头就两样了。
试想,胸前上衣口袋里装着孔夫子;后面裤袋里,又插着莎士比亚。遇到什么事,你只需很矜持地把手放进衣袋,摸摸他俩脑袋,两人就会呜哩呱喇讲一大堆很漂亮的话。跟你自己的声音交织在一起,Mamma Mia!这就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宏伟的东西方混响卡拉OK啊!
有分教:青灯黄卷十年注,出来就是大师傅!
“注经”说白了也简单,刚开始,就像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课文下有词语注解吧?搞点那玩艺就行了。那么,你注哪些词语呢?曾有人问法国科学家法拉 第:讲演的诀窍是什么?他回答:假设听众一无所知。法拉第经常给伦敦上流社会讲解科学新发现,很受太太小姐们欢迎。那时人们普遍对科学很感兴趣。不过那时 的科学,现在只是高中教材。你下注时就假设吴某人之流挂着“学者”招牌,其实满肚猪草,就从最基本的注起。
举个例子,某期《南周》“自由谈”有篇文章,《福利国家的限度》。报纸文章不是“经”,但方法论不妨一以贯之。有读友说这篇文章犯有严重逻辑错误,没分清福利和救济的区别。俺说:俺对你的意见没意见,言论自由嘛,但是俺有个疑问,你是否明白作者谈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愿意学注经,咱们从头练起,就从标题注起。标题“福利国家的限度”,第一个词组是“福利国家”。这词组是海外舶来的吧?英文叫作 welfare state——这概念的英文原义是什么?如果仔细读一下新版《大英百科》的解释,就会发现,“福利国家”的核心思路是“社会保险”。跟你买车之后必须买的 车保在道理上是一样的,这是一种保险!
为叙述方便,俺把办保险交的钱称作“保险费”,符合保险条件后领到的钱称作“福益金”。所谓“福利国家”,有政府派果果的成份,但基本上是国家出面开保险公司。你有工作时,从工资里划出失业、工伤和退休的保险费;符合条件后,你就可以领到福益金。
因为是一种保险,所以这既不是中文语境里理解的“福利”,也不是中文语境里理解的“救济”,它甚至可以和“福利”、“救济”都无关。你在二十八岁的工 作年龄移民美国,半年没找到工作,能不能取领救济失业人员的福益金?不能的,因为你在美国没有工作过,从未交纳保险费,你还没有进入这个社会保险系统。现 在,假设你是巴菲特,是比尔·盖茨,有的是钱,并不在乎每月几百美金的退休福益金。过了六十七岁,符合保险条件了,政府管理机构把福益金转入你的银行帐 号。你不要,行不行?也不行,没有退钱的机制。你不要,自己去捐给穷人,但不能退。规矩就是规矩,管你是否确实需要这笔钱。
见到“注经”手段的厉害了吧?你和周围同学聊聊看,几个人知道西方福利国家在操作层面就是开保险公司?
去年12月28日,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公布了《社会保险法》(草案),听取各界意见。估计今年3月人大会议要讨论。有人批评说草案漏了九亿农民,这话享 有民粹主义的政治正确。但是,如果农民不缴保险金,他们是应该被包括在这法案内呢,还是通过其他途径予以资助?你注过了经,搞清了基本概念,评论起来,视 角自然不同——非左非右,正正坐在理路上。
如此“注经”是否很辛苦?看了《大英百科》的解释,还要去厘清具体做法。跟使用英英词典似的,查一个生词,发现解释里又有生词,再查,……{[(生词 ′s解释)里的生词′s解释]里的生词′s解释}里又发现生词!生词长链似乎无穷无尽,查得信心都没有了。但是,不硬闯这一关,你的英文就永远丢不掉中文 拐棍,你的英文理解永远隔一层。“注经”同样如此,你必须闯过这一关。待到积累的知识多了,某行当甚至登堂入室,大致查查就通晓全局,你就从必然王国进入 自由王国了。
本人大学毕业后,有十年时间没写过什么中文东东。等到再拿起笔来,发现文风完全变了。大陆中文的套路,在十年的注经生涯里,自然而然死掉了。当然,很 少有人具备足够耐心和毅力,能写几个字却不求闻达于媒体,十年里安坐冷板凳。所以兄弟真心地、诚恳地、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练功秘诀告诉诸位,一点都不担心 有人学成之后挑战师傅∶)。
大年初一,出一期“求学记”特刊,与春阳共更新。
有网友问俺的博客在哪里,还有博客文章是否结集出版。俺的“博客”现在就是这专栏嘛;原来在“新浪”有个博客,早停掉了。前几年的文章放在一本叫作《吾讲斯美》的书中(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定价25元,网上书店里六折或八折,或许还能买到。下面附录其中一篇。
在 美 国 看 春 节
(2005年2月9日,星期三)
甲申除夕,布什先生也出来祝贺春节。贺词全文抄录如下。难得有美国总统帮忙赚稿费的机会,不可错过。当然,笔者的翻译也是创造性脑力劳动(为什么要自己动手?因为见到的几个文本都译得很懒惰)。
“我祝贺那些欢庆阴历新年——鸡年的人。
“对很多亚裔美国人,阴历新年是感恩与欢庆的特殊时光。这素来是全家人肯定过去、展望未来的机会。彰显这一特殊场合,有助于你们保存丰富传统并保证自 己的家庭价值、信仰及对传统的尊重将传至後代。这一习俗也令全体美国人重温组成我们国家的独特经纬和使我们民族更强更好的多样性。
“萝拉和我一起致以最好祝愿,愿新的一年平安兴盛。”
读者诸君读了布什总统的贺词,有没有觉察“奇怪”之处?对中国人来说,应该有点奇怪的:布什只字未提 Chinese!祝贺的对象是“亚裔”,而不是“华裔”;祝贺的缘由是“阴历新年”,而不是以前克林顿所讲的“中国新年”。这就是美国的政治“正确”了。 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等也有春节风俗,你讲是“中国春节”,人家不乐意。去年圣诞节,一些店家的售货员对顾客不说出自基督教的“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 而说人人可以接受的“节日幸福”(Happy Holidays),与不提“中国春节”就有异曲同工之妙。
布什总统说是“阴历新年”(Lunar New Year),其实,我们中国民间所指的“阴历”或“农历”,并不是像伊斯兰历那样完全按月亮圆缺而制定的纯粹“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历”,既考虑了月的 盈亏,又参考了日的回归(黄道平面上太阳两次过春分点的间隔),比较学术的叫法是“夏历”——因为一年的起始与夏代历法相同,也显得更为渊源久长。视这种 阴阳搭配为落伍,日本和朝鲜已把“春节”移到了阳历年元旦(朝鲜从前年开始将春节设为国定假日)。仍然和我们同样过夏历春节的是越南。曾有越南同事脱口说 出“越南春节”,惹得中国同事上前“纠正”。后来两国同事彼此之间说“阴历新年”;转过身来,自然还是各自习惯说法。
越南春节习俗和我们几乎一样,想来是因为他们在中华帝国的版图内待了一千余年,比较容易接受中国影响。秦始皇已把中国的势力扩展到越南。汉武帝元鼎五 年(公元前118),封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伏波”这一称号就是针对南方的),讨伐南越,次年灭其国,置南海、交趾等九郡(今越南北部和两广一带)。 要到唐末黄巢起义,农民军流窜南方,攻陷广州,切断了越南与中央政府的联系,他们才开始独立出去。
笔者的美国导师声称进大学后没看过好莱坞电影,赞赏老美知识分子对本国流俗文化的批判态度,本人决定不看本国电视剧。笔者未看《汉武大帝》,但是不看 也知道,匈奴是已经消失的民族(史称“南匈奴”的一支融于汉人之内),不会有子孙来抗议,可以发扬爱国主义往死里打;开边南方的汉武故事,则绝对不会上 演,很多越南人也看中国电视剧。拍完“汉武大帝”,或许下一位该轮到“光武大帝”了?拍不拍建武十七年(公元41)虎贲中郎将马援南下镇压征侧、征贰姊妹 反叛、传首洛阳的军事行动?他是东汉的伏波将军。
我问越南人,他们对此段历史同样不甚了了,仿佛越南自原始社会以来就是独立国家,他们的春节习俗是从自己娘胎里带来的。这是另一种“政治正确”。英谚 曰:真相是战争的第一个牺牲者;套用一下,则不妨说:历史真相是“政治正确”的第一个牺牲者,而且还要拖累“中国春节”。
但传统的关联又是割不断的。笔者见到越南人春节包的长条粽子,可以切成一片片吃的,就想起读大学时,广西同学寒假回校时带来的样子类似的粽子。所用的 绿豆粉也有着与越南粽子一样的特殊风味,非常受人欢迎。春节去越南同事家里拜访,首先拿出来待客的,像笔者家乡一样,也是一个大果盘。女人的节日盛装也是 红衣服;抱出来的孩子,小长袍小马褂,头戴金色瓜皮帽,活脱一个国内主旋律电影里的小地主。
而在美国过的,也确实是亚裔春节。中国人当然是一定要过春节的,虽然不放假,或者溜病号,或者也上班也预先准备,实在忙不过来,推迟到下一个周末,反 正补吃也要吃上这一顿年夜饭。但饭桌上放的,却可能是日本的年糕(韧性好不易烂),或韩国的烤肉。而当你在东方超级市场买了越南的木薯团子,准备大年初一 尝个新鲜时,旁边那位身材苗条的越南姑娘,正拿着上海梅林食品厂的八宝饭罐头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