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9日星期五

吴澧:别拿孟子说大国

  “霸道”和“王道”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这两个名词来自孟子一段话,在下碰巧读过。因此,你可以想见本人的惊诧——当笔者发现拧民报系的《坏球时报》竟然拧转了孟子语录而硬塞进宣传口径时。

  一位“资深媒体工作者”在《坏球时报》(2006年12月7日第11版)登了篇文章,《大国崛起离不开掠夺吗》,声称中国将会和平崛起,而“崛起之 路,必须要保持软硬两种实力的综合平衡”。文中说道:“关于大国崛起这个命题,早在古代中国就有了逻辑上的诠释,孟子所谓‘以仁假力者霸, 霸必有大国’。我理解,这里的‘霸’,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霸权主义’,而是有影响力的国家;所谓的‘仁 ’,则是国家制度以及合理的内外政策,而‘力’就是一个国家的现实国力。也就是说,实力并不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唯一要素,顺应时代潮流的制度和对内、对外政 策也同样重要。”

  可是,孟子说的明明是“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嘛!

  孟子的完整话语为“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大意为以武力威服他国者必须是大国,比如五霸之首齐 桓公,比如继齐而霸的晋文公,小国没有力量这么做;以美德悦服他国者却不必是大国,小国也办得到,商人初起时成汤只有七十里地,周人初起时周文王只有一百 里地。孟子确实在论述软实力的重要,但他并不是谈论什么“大国崛起”,老先生关心的是对民行仁政。如果行仁政之后居然王天下,那也只是副产品。

  其实,只要稍微读过点《孟子》,就知道他老先生只怕对“大国崛起”一点兴趣都没有。《孟子》一书,开宗明义就是“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 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何必曰利?王何必曰大国?王何必曰大国崛起?王对臣民有仁义就足够足够好了。

  在孟先生看来,“霸者之民,驩虞如也”,他们总是很激奋。就像现在的党鸨教出来的中国人,总是怀疑其他民族看不起我们,动不动狂呼乱叫“中国人民的感 情受伤害了”。而“王者之民,皞皞如也”,他们活得自如自在,宠辱不惊地做好自己的事。孟先生显然更欣赏王者之民——如果一定要称这是“崛起”,孟子谈论 的也是文明崛起。

  孟子生活在中国统一之前的战国之世,他的话是否适合今天的高度统一的大红朝,这是很可讨论的事。本人也不想宣扬“孔孟之道”,那是违宪的。宪法明文规 定,某种西方文化才是中国人的指导思想。但是,你总不能拧转了孟子,硬把他对春秋五霸的保留态度,当作大国崛起的正面论述吧?

  当然,我们都知道,署名的作者未必能对党报上的文章负责,最“政治正确”或最愚蠢的话,大概都不是他写的。根据报文批评作者,很可能冤枉好人。虽然从 整篇文章看,估计是作者先篡改了孟子,为谨慎起见,笔者还是上网查了一下,看看该作者是否有博客。很庆幸,他真的有,在“博客中国”。这篇文章也贴在那 里,原标题为《大国崛起靠什么》。博客文本与见报文本相差甚远,可见《坏球时报》编辑作了很大改动。这位编辑或许政治上很过硬,但在文化上,他偏偏没有发 现错引孟子的笑话。

  上网搜查,还有一条有趣发现:这篇文章转载很广,但未见有人指出其误引之处。

  不过,这样篡改孟子,某种程度上倒是为作者的观点增添了新论据:今天的中国,缺的并不是硬实力;最缺最缺的,其实是文化软实力——甚至连本国文化上的理解力都没有。

(2006年12月30日)

博客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