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1日星期日

吴澧:你的尔尔中文

     大刀向狗狗们的头上砍去!全国革命的同志们!爱国的一天来到了!忠党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刮风的宣战部!后面有放火的愤啊愤!咱们革命同志勇敢前进!
  再也不是十年前申请加入WTO的时光了,联系美国大公司上国会游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该是国企大公司里当了总裁副总裁的高干儿子们,出手圈钱的时候了!中国人民又一次重新站起来了!
  央视的播播挺起来,新花的记记竖起来,砍砍砍!
  老农我作为受党多年教育的资深打猪草人士,这种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当然要积极投入。不过,老农好歹也算中学毕业,俺要写大批判文章,至少要写到小学水平。总要及得上咱当年写的批判老邓大刮右倾翻案风(指老邓试图纠正当时的以革命指导经济的红朝特色)的大字报嘛。
  小学水平啊小学水平,俺想起小学里读的叶挺将军的《囚歌》了。哈哈,狗狗,你从狗洞里爬走吧,我们中国的革命同志,就是要像自称“六面碰壁居士”的叶 挺将军那样,坚定地站在这前后左右上下六面都有防火墙的屋子里做个六面撞墙共和国/卫士!——从这角度去写,如是“小升初”,肯定进重点了吧?让《环球施 暴》老编见了,要不要兴愤?立马上头版啊上头版。
  惭愧的是,《囚歌》大致记得,却不敢保证每个字都背得准。这好办,查“百度”。咦,查出来的版本,怎么与老农的记忆如此不同?明明记得是“爬出来呵,给尔自由”,怎么现在成了“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这首诗是通过郭沫若发表的,难道是郭沫若改得雅了,现在恢复原状?老农换到“谷歌”,图片了一下,真的查到手稿(见下图)——叶挺将军的妻子探监时带 出来的。俺没记错,老郭也没改,手稿上确实是“给尔自由”;还有一个比较雅的地方俺也记对了,手稿上确实是“地下的火冲腾”,而不是现在流行版本的“地下 的烈火”。
1
叶挺 囚歌(流行版本)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
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鲜血中
得到永生!
  老郭没改,看来是教育部编教材时改的。老农上网咨询,多谢几位提供信息的网友,他们证明,他们读这一课时,确实改成了“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这个“尔”字能难倒小学生?小农当年上到这一课,《唐诗三百首》早已背完。虽然口袋里一个钱都没有,却也会拿根小竹棍敲敲猪猪脊背:大肥猪,破草帽, 呼儿将出换地瓜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只觉得《将进酒》里两位古人超可爱。“主人何为言少钱”,主人没钱就说没钱,一点不装蒜;“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倒客为主,他拿东西换。真是爽。小农爱人及字,一点不觉得这个“尔”字有什么难理解。
  给这“尔”字一启发,哈哈,老农不写狗狗的暂时风云了,俺要写既有重大现实意义又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光正,谈谈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作文差。
  前不久,上海六所大学举行的自主招生考试中,有的是理科生不必考语文,有的是干脆所有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啊呀呀,这还了得,这还了得!虽然这些考生仍然要通过高考的语文考试,虽然没有人给出任何证据表明这些参与自主招生的好学生语文很差,某些国人那脆弱的感情还是被伤害了,又被严重伤害鸟!
  这种伤害由来以久。老农记得的最早流行网文,是2002年一篇《汉语,我只有对你哭!》。现在还挂在“人民网”上。这是“人民网”好的地方,又稳定,又和谐,七、八年前的网文,只要还算政治正确,都能找到。别的网站,关关停停已好几茬了。据作者萨萨的同学讲,他考博时外语差一分,没录取,受了打击,就写了这么篇东东,从考研的英语一票否决扯到现在汉语“说得不中听点是奴隶的语言”。文章倒是写得比老农上篇专栏(《都德的爱国牛皮课》)提到的新花网评好得多,毕竟作者有真实感受,而不是完成宣战任务。
  萨萨说他在大学教现代文学,这个老农相信。他的文字看不出有多少古典修养,不精练,古文大概是教不了的。试看一段。
  日前我参加了湖南省的高考作文评阅工作,在所阅过的近2000篇文章中,很少能看到字句完全通顺的,更无以奢谈文采,而太多“准大学生们”在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对题旨把握的模糊、表达的幼稚、取材的单一和价值观念的混乱真是让人惊叹。
  按我们优美祖国的优越文明的优雅文字的优秀传统,可以改得远为紧凑。
  日前我参加了湖南高考作文评阅。阅过的近两千篇文章,极少有整篇字句通顺的,更无以奢谈文采。“准大学生”们题旨把握之模糊、表达之幼稚、取材之单一和价值判断之混乱,真是令人惊叹。
  老农给萨萨抽抽脂肪,从109字符削至86字符,减肥21%。主要改了两个地方。一,“我参加了湖南省的高考作文评阅工作”,删去“工作”两字;二,“太多‘准大学生们’在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对题旨把握的模糊、表达的幼稚……”,划掉了“在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废话。既是承两千篇作文的批阅而来,当然是文字里读到的,你还能搬来核磁共振仪扫描考生脑袋?
  我们看删去的地方,是否有会议传达之感?“参加工作”、“参加革命工作”,“某某同志在‘和平崛起’的重要论述中所体现出来的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准确表达”,等等。这是文件和政治写作的惯用词汇和惯用句型嘛。这位自称“一生都在汉语言文学里讨饭吃”的同志,习惯成自然,即使谈语言和文学,笔下仍然无意识地流出主旋律媒体的党八股。
  萨萨教的现代文学,不知他如何定义,是不是指从五·四到红朝建元间的文学?(建元以来的文学有时称“当代文学”。)这段时期的作家,文字上有两大特 点。一是仍然带着文言的浓重痕迹;二是受到洋文巨大影响,甚至用出“烟士披里纯”(灵感 inspiration)之类的怪词。萨萨如果古文不行,那还真该学点英文。
  不久前去世的译界前辈季羡林先生曾说:“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之所以能永盛不衰,就是因为,通过翻译外来典籍使旧文化中随时能注入新鲜血液。”这是主旋律媒体报道过的观点,见新花网北京2006年9月26日电(记者李忠发)——中国翻译协会当天开会,授予季老“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他作了个书面发言。不过那篇报道太简略。更具体地讲,季老其实早就说过:中华文化有过两次重要翻译运动,一次是魏晋至唐朝的翻译印度文化,另一次是清末开始的翻译西方文化。中华文化作为一条河,之所以千年未竭,就是因为吸取了“印度来的水”和“西方来的水”。
  注意,上段所述是季老的意思。谁有意见找季老去。老农只有中学程度,而且忙着打猪草,没闲空争议这类大结论。俺只谈很小很小的、猪草叶子尖尖上的事。
  季老的论断,可以和主编十卷本《中国文学史》的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说法参照着看。顾彬曾以他最推崇的鲁迅为例,指出早期的中国作家都是翻译家,会多门外 语,甚至能用外语写作;但后期的中国作家很少有懂外语的。顾彬认为,一个作家如果只懂母语,就不能从外部来看本国语言有什么特色,也就根本算不上作家。
  顾彬说的“前期”,指二十世纪前半期,即红朝建元之前,现代文学阶段;“后期”则是建元以来的当代文学阶段。按老农的理解,他是说懂了外文之后,与中文比较,就可以从庐山之外观察层岭层峰,见到一些在庐山之内无从辨识的真面目,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母语的特色。
  从季老和顾彬的角度看,古文不佳,英语不通,萨萨于现代文学,也就是做做小学作业。将张爱玲的《小团圆》抄五遍?
  不过,萨萨怎么教现代文学,影响不到咱牧草系,老农就随他去了。还是回过头来看他的文章。老农觉得有两个问题:一是目标不明脾气大;二是家底不清决心大。而这两个大,大概都和政治写作的习惯有点关系。
  萨萨文章的很大篇幅,是在批判考研的英语一票否决。老农也觉得英语全国分数线很荒谬,但这不是英语的问题,而是学校缺乏自主权。兄弟当年在牧草系念书的时候,只有中科院和少数名牌大学招研究生,谁进谁不进,导师一票决定。八十年代的媒体,经常有自学者破格考取研究生的报道。全国统考英语和政治,是研究生扩招后的规定。为什么会有这一规定?教育部要保证研究生质量,应该是个因素;当然也有全国一刀切的管治传统。而且,博士生是部里备案的,今后提职、提薪、调动、分房等有很多全国性优惠,由此必然引发全国一刀切的管治以确保公平。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是不考英语——不考近乎不可能——而是给予导师自由裁量权。如果导师觉得是个人才,专业上有前途,那就破格录取,管他英语考几分。
  当然,你可以说教育部的质量保证是扯淡。既然有优惠,就有人来钻营。重阳会员里,如今假博士扎堆。教育部党内地位太低,把不住这个门,他们也没办法。但英语一刀切至少迫使官员去走党校或在职研究生的路子。
  萨萨可以把批判英语考试当作一种叙述策略,先占住爱国主义的“政治正确”高地,然后转为要求导师自由裁量权。如果他这样写,老农会赞赏其思路清晰。但他没有,他就是哇哇叫:“一个外国人晋职、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需要考我们汉语吗”,“我们又有多少人因专业的需要真正使用过英语”。是为目标不明脾气大。
  萨萨文章里,有一段很奇怪。“我自己也曾在讲授现代文学的课堂上遭遇到一位女生的质问:‘老师,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在这个工具理性极度膨胀的时代里,她让我无言以对。”为什么无言以对?为什么?如果你自己都说不清自己的家底,只会决心很大地拍胸脯,“重要啊,重要啊”,你怎么让别人信服?
  以老农的程度,俺也说不清英语有什么用处。不过,如有女同学问:吴老实,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老农会很诚恳地告诉她:咱村里的大婶大伯经常说“人生在世,吃穿两字”,英语这玩艺儿,一不能当巧克力吃,二不能当吊带裙穿,确实没什么用。然后老农突然灵机一动,又说道:不过,如果你在家里和男朋友煲电话粥 煲到嘟嘟冒热气,父母在旁边皱眉头,你可以切换到英语。怎么也得说几句呀,怎么可以无言以对?
  本来老农见到萨萨文章长长像个话痨,同类项啊同类项,心中很是喜欢,也很同情他的落第。待得读到这“无言以对”四字,不由心中叹气:兄弟,你还是算 了吧。萨萨啊,你也是主旋律的党八股读多了,不会分析具体问题,只会炮轰“阶级敌人”,目标不明脾气大;你也不会用生动的事例阐明自己的立场,只是贴标语 口号,家底不清决心大。或者,正如你自己说的,“汉语使用的粗鄙化和芜杂化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最后讲件趣事。老农查出叶挺将军的手稿图片,肯定原文是“爬出来呵,给尔自由”之后,突然想起,搜索页面上见到有人问,“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 吧,给你自由。’(叶挺)出现什么错误?”是不是他也发现流行版本与手稿不合?点进“新浪”的“知识人爱问”一看,有两条回答。第一条说,“标点问题?爬 出来吧,给你自由!”;第二条说,“爬出来吧?泱泱大国还要在你小日本面前爬出来?”
  这里有语文程度的问题,但显然不是多考语文能矫正的。

博客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