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8日星期四

吴澧:若君有慧根,何须密码深

要总结电影《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 的情节,考虑到中国人一般不熟悉基督教的历史,还是先打个中国式比方。

你在课堂上知道毛择东同志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党报告诉你老毛有六位亲人献身革命,其中之一是夫人杨开慧。然后,由于某个偶然机会,比如,在庆祝无产阶级紊化大革命胜利四十周年的光辉日子里,正好读到兄弟贴在博客上的文章《“戏说江青”在美国》,你发现老毛原来还有一位叫江青的夫人,而且老毛去世时她还活着!为什么现在党报从来不提呢?你觉得奇怪,查了点资料,发现江青居然是“反党分子”!但是老毛对江青很信任,觉得她政治上很强,去世前还对钦定接班人阿华说:有事找江青。你还发现,直至现在,仍然有些人,诸如前宣战部部长邓力裙,或现清华教授崔之元,他们的观点和江青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认为中国的走向出了偏差,必须回到真正的舌惠主义道路上来。江青和党史,究竟有些什么纠葛?

上面是正史。现在,加入民间传说:老毛留下了一纸遗嘱。再加入艺术想像:崔之元和邓力裙等新旧极左派是一个秘密团体“誓死捍卫毛择东思想铁血大同盟” 的成员,他们把遗嘱放在非常隐蔽的地方。据说,遗嘱授意江青在适当时机篡党夺权,自立为“红都女皇”。最后,再加入一些景色养眼的名胜古迹。比如说庐山,文/革时曾是冲央干部劳动锻炼之处,同盟成员仍在这里活动。苏东坡写下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东林寺内,中学生们正向老和尚购买“聪明泉” 的泉水,喝个高考好采头。学生仔旁边,走过一对执教人大党史系的俊男美女。他们的目光掠过缭绕香烟之上的褐色屋梁——榫间是否藏有一代霸主的最后指示?两人躲过了保卫部门的追捕,正在搜求江青的秘密。

这差不多就是中国版的《达·芬奇密码》了。

据说丹·布朗(Dan Brown)的小说原著在全球卖出了六千万本,本人倒是没读过。翻过几页,觉得英文不够文学,读不下去。一位《纽约时报》影评作者引了布朗的一句句子当笑话: Almost inconceivably, the gun into which she was now staring was clutched in the pale hand of an enormous albino with long white hair。枪口指着你的生死关头,这种语调,未免罗嗦。但电影看着很顺畅,导演的节奏掌握得很好。编剧大概改写了小说的对话,并没有让人听着耳朵发烧的感觉。如果没去过,单是看看镜头里的巴黎卢浮宫和伦敦西敏寺,已经值回票价。

电影开头,卢浮宫博物馆馆长雅克·索尼埃在宫中深夜被害。警长法希根据索尼埃写在地上的“P.S.发现罗伯特·兰登”,认为正在巴黎开会的哈佛教授兰登是凶手,以帮助破案为借口,把一头雾水的兰登诱进卢浮宫。但索尼埃的孙女、警方密码专家索菲却知道祖父的“P.S.”并不是 postscript 的缩写,而是对她的爱称 Princess Sophie——祖父留言,要她向兰登求助。索菲设法骗走了警长法希,宗教象征学专家兰登果然解出了索尼埃的临终密码,索菲在达·芬奇画作《岩间圣母》背后拿到一把钥匙。凭这把钥匙,两人从一家瑞士银行里提取了索尼埃存在那里的一个小木匣。一路躲开警察的追捕,他们逃到圣杯专家提彬的城堡。兰登已经意识到,他们卷入的事件与基督教的圣杯传说有关。

《圣经》里有个女人叫作“抹大拉的玛利亚”(Mary Magdalene,下文简写为MM)。耶稣殉难三天之后,她去收尸,是她发现了耶稣的复活。在后来的教会传统中,MM却被视作妓女(所以电影里提彬一说到她,索菲就讲“那个妓女”),尽管《圣经》里并没有这么说过。通常的解释为基督徒应有的美德之一是谦卑,耶稣选择向妓女显示他的复活,表明了在主的眼里,信徒都是平等的。1945年,埃及一位农民在翻地时挖到一个土罐,里面藏有活跃在二、三世纪的基督教诺斯底派(Gnostics,希腊语里意为求知,与英语 know 同一词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课上经常批判的不可知论 agnosticism,也来自这一希腊词根)的手抄本。这些抄本在七十年代整理翻译出版,对MM的身分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定位。

男性权力中心去世之后,接班人和导师的女人发生冲突,本是世界历史保留剧目,时不时要演一演。列宁去世前,曾给斯大林写条子,要他就态度粗暴向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道歉。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曾要求列宁夫人不要评论党的决定。最绝的是汉武帝,临死前干脆杀了太子的生母。按诺斯底派的记载,MM也是耶稣的门徒,而且是耶稣最喜爱的门徒。这些抄本里,甚至还有一部《〔抹大拉的〕玛利亚福音》(提彬在电影里读了其中一段)。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里,耶稣曾对彼得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使徒彼得本名西蒙,耶稣赋予他新名“彼得”,希腊语里意为磐石),因此彼得被天主教视为第一代教皇。但是,在《玛利亚福音》中,耶稣殉难后,是MM成了耶稣的代言人,彼得为此大声抱怨。

以上是正史。《达·芬奇密码》加入了民间传说:MM后来从中东航海来到法国,在法国南部传教直至去世。丹·布朗再借用别人的想像(为此3月份还在伦敦打了一场“抄袭”官司):抹大拉的玛利亚其实就是耶稣的妻子,并为耶稣产下子嗣;所谓圣杯,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耶稣在最后晚餐时所用的杯子(提彬指给索菲看,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中,桌上一只杯子都没有),而是指女人的子宫——圣杯的秘密就是耶稣后裔的秘密。

耶稣是基督教的神。在人间有妻有子,行为有如凡人,这与教义不相容。如果圣杯的这一解释为真,就相当于推翻了基督教的基础。所以在电影里,天主教神功会(Opus Dei)的塞拉斯要去杀害守护着圣杯秘密的锡安隐修团(Priory of Sion)成员。所以在电影外,各国都有教徒的抗议。敝人以小人之心度党官之腹,猜想这也是《达·芬奇密码》能在我国嘎崩儿脆地不加修剪就与全球同步上映的原因。

伦敦西敏寺,学生在参观,旁边走过一对俊男美女,两人的目光掠过雕刻着缭绕星球的牛顿墓。兰登和索菲从银行取出的小木匣里有个密码筒,遵循匣盖上的提示诗,两人找到这里。可以打开密码筒的关键词,藏身何处?什么样的圆球有着受孕的子宫?

In London lies a knight a Pope interred.
His labor's fruit a Holy wrath incurred.
You seek the orb that ought be on his tomb.
It speaks of rosy flesh and seeded womb.

这是兄弟最喜欢的一段,编得真漂亮。牛顿信奉新教,他的行星轨道计算令“日心说”正确得无法辩驳,天主教教宗怎么会为他主持葬礼?原来诗中的 Pope 是指牛顿的朋友、诗人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这一段凸显了新技术的威力。兰登用手机接入图书馆的搜索引擎查资料,他从似乎“无关”的显示里得到启发,走出了这一寻找圣杯的决胜之步。

《达·芬奇密码》上星期三(5月17日)晚间在戛纳电影节首映之后,美国大报就开始发影评,大都写得有气无力。电影其实没什么很差的地方;但是,相对于一亿二千万美金的大制作,电影也没有特别亮眼之处。最大的问题是人物性格发展比较弱,力气都化在破解密码和追寻圣杯的悬念上了。这是小说本身的缺陷,编剧救不过来,扮演兰登的天王巨星汤姆·汉克斯(Tom Hanks) 也救不过来。

兰登和索菲一夜惊魂,要说可以归到自身的源头,原在于索菲对祖父索尼埃的误会。无意中见到某些事情之后,她离家出走,从此拒绝跟祖父通话。索尼埃临死前,只能通过密码,让兰登转送消息。笔者不由要想起《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爱上了团干部丽达,他偶然见到丽达与另一男子的亲热状,气愤之下断绝了与丽达的来往。多年后两人重逢,说起这件事,丽达叫道:他是我哥哥啊!

娱乐之外,如果一定要说这部电影有什么教益的话,那就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但是普通人往往很不理解的道理(宣战部教育下的中国人就更难理解了):你听说的、你见到的事情,几乎所有的事情,细究起来,都不是你想像的样子。不要因为感情受伤害而轻易断绝与他人来往;talk out,听取别人的解释,永远是更好的选择。如果索菲真有一些久远的慧根,不但知道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妓女”,更知道(即使按教会正统解释)耶稣殉难后首先向“妓女”显灵的深意,她想把握祖父守护的秘密及自己的身世之谜,本来是不需要搞那么多密码的。

(2006年5月22日)



博客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