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海岸周游回来,重回熟悉的图书馆,依旧是教堂般的肃穆,只有那种沉静的力量才能把我从闲适的心境中一把拉回现 实──第二回合正式敲锣开打。密密麻麻的日程表,厚厚一叠的阅读材料和案例,笑容可掬却信誓旦旦的学习小组战友……诚如我前文所言,又见此间种种,我已大 可举重若轻。身在校园,我的思路却常常不禁飘回到遥远的西海岸,想念的当然不仅仅是宜人的阳光海风,更是那弥漫在硅谷空气中的生气勃勃。
在 西海岸的最后一周,我参加了学院组织的一系列公司访问活动,造访了当今网络业巨头谷歌(Google)以及消费电子业领头羊苹果公司(Apple)位于硅 谷的总部。在与公司数位部门及项目总监直接对话中,我深深感受到两家公司自上而下一脉相承的创新风气,也许这正是此二巨头能在短短十年内异军突起,称霸全 球市场的原因。
谷歌: 团队精干 制度创新
跟随谷歌人事总监在公司主工作区信步游走,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同 事总是会笑脸相迎,甚至可以与其中任何一个人随意地聊上几句,一颦一笑间我都能清楚地感到他们的自信与快乐, 这就是谷歌一直以来奉行的公司文化──公司虽然是大家聚在干事业的地方,应该认真拼命,但是却不可不必时时刻刻紧绷神经,毕竟相对宽松愉快的环境是创新的 重要驱动力之一。
因此谷歌内部强调保持小规模团队。工程师的办公室有开放的格子间,也有独立房间,但其区别并非级别,而只是个人喜好不 同。但每一个房间容量都是保持在3-6个人不等,因为公司认为3到6人的工作团队效率最高。但是在团队间组织结构上,公司又要求工程部的总监应该管理50 人以上。此举并非意在给予总监更多人事权,而是公司高层不希望这些管理者过于“细致化管理”(micro-manage),进而扼杀各个团队及工程师个人 的自由度。当一个总监需要管理50人以上时,他自然无暇事无巨细地进行管理,如此一来工程师就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另一方面,人们津津乐 道的“Google 20%”(谷歌独创的20%自由创作项目)也从另一个管理层面上保证了鼓励内部创新的机制。谷歌明确规定,对这20%的项目,上级主管经理无权说 “No”,必须无条件给予支持和继续研发的空间。此举使所有工程师在日常研发中真正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度。一些眼下非常热门的谷歌产品,例如谷歌输入法、谷 歌音乐等便是在经理们开头并不看好,却又无法阻止的情况下最终诞生的。尽管其间失败的例子也有很多,但是这些产品的成功证明了经理们的判断不是永远正确, 而公司的这个管理政策更是行之有效的。
作为MBA生,我们最关心的自然是谷歌的人事聘用制度。谷歌将员工视为公司最重要的资产,甚至将传 统的“人力资源部(Human Resource)”更名为“人事业务部(People Operations)”,并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研发最行之有效的招聘及考察程序。据这位总监介绍,每个应聘者可能最多要经过多达20次考察,其中包括笔 试,面试,现场编程及论文写作等等。而这一系列的考察,除了考量应聘者的专业水平、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之外,更关注他个人的“气场”是否与谷歌内部的整体 文化相契合。这就是所谓的“Googliness(谷歌精神)”。事实证明,优秀的应聘者很多,但真正能走完这全部过程,并证明自己与谷歌合拍的往往都能 在未来的岗位上有所表现,这也正是近年来谷歌全球业务突飞猛进的真正动因。
同时,谷歌在人事制度上的创新还可以体现在公司高层所鼓励的 “Bottom-up(草根犯上)”精神中。公司尽可能让员工参与、做主公司的决定。在每周五举行的TGIF(感谢上帝周五到了)大会”上,每个员工都可 以直接质疑公司总裁及董事,问题涉及公司的策略、产品等诸多方面。当年谷歌最终做出进入中国的决定,也正是在这个大会上提出并通过的。公司尽可能保持所有 管理层面上的透明度,近日饱受热议的谷歌事件中,其官方声明中提及的“保持过程的透明也是原则之一,而不是仅仅给一个结果”正是源于公司的这一行事准则。
苹 果:居安思危 知识为王
受邀到访苹果公司总部,要归功于耶鲁管院上任院长乔伊·波多尼(Joey Podolny)教授。他于前年任期届满时离开耶鲁前往苹果组建“苹果大学(Apple University)”。此大学并非公开招生的教育机构,而是一个苹果内部的研究所。
“苹果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公司,无论是在理念、设 计、管理等诸多方面,苹果都有一套与众不同的战略,”这位和蔼可亲的前院长对我们说,“但是公司高层也逐渐意识到,公司一贯都过分强调‘关注未来’,义无 反顾地开拓新纪元,引领电子产品的新方向,但是却无暇停下来,反思一下过去一路走来的得失对错,总结经验寻找原因。”
“所以乔布斯 (Steve·Jobs苹果总裁)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助他建立起这样一所苹果大学,率领一支精干的研究型队伍,不但研究本公司历史发展,评价目前战略规 划,而且将关注点延伸到有可比性的其他公司,评估他们的管理模式,并与苹果相比较,给出客观的评价结论,以期帮助公司高层制定未来战略,提高创新效率。”
苹 果大学并非美国第一家在公司内部成立的研究培训机构,麦当劳早先便建起了“汉堡大学”,而乔布斯参股的动画巨头皮克斯(Pixar)公司也有一个内部项目 “皮克斯大学”。但从名校重金邀请大腕教授加盟,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摆出大干一场架势的,苹果是近年来独一家,以此足可见公司高层对知识的尊敬以及居安 思危的心境。
略有遗憾的是,介于苹果公司严密的保密机制,我们未能深入公司内部一探究竟,也未有机会与任何一线员工直接交流。也许这一点 可以算是苹果与谷歌的一大区别吧。诚如同行的美国同学杰森·科恩斯(Jason Kearns)的直言不讳:“苹果公司里弥漫着一股神秘气息,每个人似乎在说话时都有所保留,从总监的话里清楚地可以感受到他对其他部门的运作并非十分了 解,这与谷歌太不同了。也许是因为苹果的设计秘密太多了……”
我也不得不承认与他有同感,但也许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公司文化”,无可厚 非。杰森说,他这样一个大大咧咧的人,看来是不适合去苹果干活的了。我笑答,你可别这么说,难不成大家去了苹果都成间谍不成?
两家公司招 聘暑期实习生的通知都发到学院了,看来也是时候扪心自问一把,我更适合哪种文化?
2010年10月6日星期三
博客归档
-
▼
2010
(703)
-
▼
十月
(699)
- 马悲鸣:数学家开的历史性玩笑
- 马悲鸣:用时空量子概念理解惠施芝诺悖论
- 马悲鸣转:当晚霞消失的时候
- 马悲鸣:六街人静马蹄轻
- 马悲鸣:是人权宣言还是嫡庶争宠宣言
- 马悲鸣:第一象限45度逆矢
- 马悲鸣:《四二六社论》与《零八宪章》
- 马悲鸣:罚非其罪,刘晓波判得太重
- 马悲鸣:罚非其罪,刘晓波判得太重
- 马悲鸣:呼吁中国政府处分三名外交官
- 马悲鸣:恢复帝制的艰难
- 马悲鸣:重贴骂刘晓波的旧文
- 吴澧:好汉遍丹麦,勇士出挪威
- 吴澧:满襟清泪渡黄河
- 黄仁宇:谈日本和抗战
- 吴澧:《伤逝》亦伤今
- 吴澧:爷是新闻海上仙
- 吴澧:混混更和谐
- 吴澧:一编词典真名世
- 吴澧:莽学子三闯美国案
- 吴澧:从弱智飞向中学程度
- 吴澧:堂堂右派出男人
- 吴澧:宛在画中央
- 吴澧:商学院上起了文理课
- 吴澧:悍妇暴政
- 吴澧:明灯影下望疏星
- 吴澧:李白在西点
- 吴澧:沉重之下的傲慢
- 吴澧:乡汉诗唐
- 吴澧:李先生要你学几何
- 吴澧:攥紧你的手
- 吴澧:女人节里女人归
- 吴澧:进点洋文补脑筋
- 吴澧:农家初会情人节
- 吴澧:你的尔尔中文
- 吴澧:追幸感和求福份
- 吴澧:理性时代的伟大爱情
- 吴澧:发愤生三难奥巴马
- 吴澧:奥巴马想要学中文?
- 吴澧:一曲西虹肠寸结
- 吴澧:要有恰当的比较才有鉴别
- 吴澧:青灯会至圣,黄卷注真章
- 吴澧:美人觅情人
- 吴澧:很简单英语,极复杂意义
- 吴澧:文明冲突中的一赐乐业
- 吴澧:华裔如何当总统
- 吴澧:上山采蘼芜,读诗慕秦汉
- 吴澧:芭芭拉和菲德尔
- 吴澧:电视美女和金融沙皇
- 吴澧:都德的《最后一课》是牛皮课
- 吴澧:圣杯和剑性别象征
- 吴澧:无理最浪漫
- 吴澧:布里奥妮的两个“谎言”
- 吴澧:美国的工人有力量
- 吴澧:临江仙里不伦情
- 吴澧:数字背后的父母
- 方柏林:民主是凡人而非圣人的角逐
- 吴澧:白也诗有敌
- 吴澧:翻译救国
- 吴澧:割不正不食
- 吴澧:英语本该胜中文
- 吴澧:中美对抗的真诚突破
- 吴澧:英文语感从何来
- 吴澧:你的低语惊不醒半点钟声
- 吴澧:风流千载欧阳修
- 吴澧:简单英语不简单
- 吴澧:血战硫黄岛
- 吴澧:白花花的诅咒
- 吴澧:别拿孟子说大国
- 吴澧:知洋鉴古即通达
- 吴澧:东方的归纳和西方的推演
- 吴澧:打不过就入伙
- 吴澧:四月是诗歌的季节
- 吴澧:洋读李清照两则
- 吴澧:偷听来的情诗
- 吴澧:人间别久不成悲
- 吴澧:若君有慧根,何须密码深
- 吴澧:美式八股进考场
- 吴澧:卷帘梳洗望黄河
- 吴澧:变了性的中国女人们
- 吴澧:坏女孩是人类付的保险费
- 北回归线 - 下(亨利·米勒)
- 北回归线 - 中(亨利·米勒)
- 北回归线 - 上(亨利·米勒)
- 吴澧:寻找东亚儒家圈的撤切尔
- 吴澧:时髦与流行
- 吴澧:从重男轻女到女尊男卑
- 吴澧:男人只想娶个妈
- 吴澧:大学要教无用的知识
- 吴澧:每个女人都应该被男人甩一次
- 吴澧:男人都是黑猩猩
- 吴澧:追求幸福不是自然规律
- 吴澧:从红色小开到打狗英雄
- 吴澧:“留日的学生抗日,留美的学生亲美”
- 吴澧:答一位网友:关于读书
- 真实的投资银行世界
- 斯伟江:国美争夺战中的民主启蒙
- 斯伟江:最高法院这些年!
- 斯伟江:社会急需反三俗
- 斯伟江:应当给三俗划定边界!
-
▼
十月
(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