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6日星期三

几个小故事

这几天在接受一个培训,老师为了配合所讲的东西讲了几个小故事。听起来还挺有趣,写下故事,不写感想了。

第一个:正反馈对系统的造成的恶性循环
在印度的一个小部落,入冬的时候政府派了一个新的总督来。
那些土著就去问总督:“今天冬天会不会冷?”
总督也不会观察气象,处于保险起见,就说:“可能很冷,大家收集柴火准备过冬吧”。
土著们就开始收集柴火。总督很负责任,问当地的气象观测站。观察站说,应该会冷。
总督于是通知土著:“今年冬天的确会很冷,大家尽力多收集柴火”。
过了一周,总督又问气象站:“你们确定今年会很冷吗?”
气象站回答:“绝对,一定会非常非常冷”。
于是总督下令:“收集每一片柴火准备过冬”。
又过了两周,总督再次问气象观测站:“你们真的确定今年冬天会非常冷吗?”
气象站回答:“绝对非常冷,可能是历史上最冷的冬天。”
总督很好奇,就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气象站回答:------“因为土著们像疯了一样地收集过冬的柴火”。

第二个:经验主义的结果
一个男人娶了一个能干贤惠的老婆,过着和睦幸福的生活。男人很懂得家庭和睦的真谛,从不挑剔老婆的行为。
但是有一天,他还是忍不住问:“为什么你每次煮肉都要砍下一截骨头呢?”
老婆想了想,说:“不知道。我妈一直就是这么做的,没准你可以问问她。”
过了几天,见到了丈母娘,这个男人就问:“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你们煮肉的时候要砍下一截骨头呢?”
丈母娘回答:“我也不知道,我妈就是这么做的。你可以问问她。”
过了一段时间,他们见到了老婆的姥姥。男人就问:“为什么你们煮肉的时候要砍掉一截骨头呢?”
姥姥想了想,说:“那个时候,家里的锅有点小,不砍掉一截放不进去。”

第三个:什么是Brain Storm - 头脑风暴的实例
某电力公司地处北方,面临一个严重问题:冰雪过后冰雪会积在电线上,时间长了会压断电线。为了保证电线运行,电力公司只好在每次冰雪之后派出工人爬到电线杆上,摇动电线去掉冰雪。工人们恨死这个工作了,既辛苦又不安全。
公司召集了最有经验的工人和他们的上司,以及技术部门,开了很多次会,也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最后,公司决定召开一个“诸葛亮会”,集思广益。主持这事儿的人坚持召集许多无关的人,比如秘书、会计还有收发室的工作人员等等。
会议开了几个小时,跟以前一样没有结果。在一次休息的间隙,两个工人聊天,一个说:“我真是希望这会能有结果,上周去摇电线,从电线杆上掉了下来,跟一头大灰熊对视了半天,它显然不喜欢我侵入他的领地,追了我一里多地才回去。”
为了刺激大家,会议重新开始的时候,那个工人就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讲了一遍。有个工人突然说:“哎,要不咱训练灰熊来干这活吧。它们又大又沉,爬上去肯定可以把冰雪摇下来。”他的话引起哄堂大笑,被嘲笑了一通异想天开和弱智,甚至问候到她父母的智商。
笑声终于停了,另一个工人说:“训练灰熊不太现实,不过咱们可以把蜜桶放在电线杆顶端,灰熊爬上去的时候就会摇动电线了。”他的话再次引起哄堂大笑,有人 说了“灰熊哪有那么听话在冰雪之后才吃蜜,它们肯定在天气好的时候去爬电线杆子。”
笑声停止之后,有一个工人说:“天上那么多休闲的直升飞机,不如让他们干点好事,在冰雪之后去放蜜桶。这样灰熊就只有在冰雪之后才能去爬电线杆子了。”他的话还是引起一阵笑声。
这时候一个秘书说话了: “越战的时候我在战场救护,许多伤员都是用直升飞机送来的。那飞机一到,飞沙走石的,蔚为壮观。我想如果让直升飞机低空飞行,没准那些螺旋桨就足以把电线 上的冰雪打掉。”这次没有笑声,沉默。显然,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后来,这个电力公司尝试了这个方案,成功了。工人们也就不用在冰雪之后跑到野外去爬电线杆了。

第四个:一个游戏
昨天的培训课,讲如何制定标准程序。老师让大家做了一个游戏:
我们总共15个人,老师随机挑了3个人到外面去玩15分钟。剩下的人分成3组,每组叠一个简单的纸飞机(叠得次数不超过七,能飞3远就行)。然后写一个标准程序,让别人只看程序叠出一个同样的来。
15分钟之后,外面玩的3个人回来。每个人发一份标准程序,老师按照程序的叙述各给他们一张纸,要求用5分钟的时间按照程序叠一个纸 飞机。
结果:
第一组:没有写明纸张要求,老师给了一张桌子那么大的纸。所有人都大笑,老师说:“你们别笑,这程序上没写,工人怎么知道用什么样的纸?”飞机形状倒是相似,但是大小相差太多,细致结构也不相同。
第二组:写明了具体纸张,开始几步还可以重复。后面有一步有歧义,往后的步骤就无法遵循。
第三组:只说明了纸张大小,老师给了一张不同颜色的纸(这一步就已经失败了)。后面的示意图和描述不清楚,那个兄弟直接按自己的想法叠了一个。
老师说:“我真郁闷,以前做这个游戏通常还是有一个组能够成功的,这次全部失败了。从这个游戏你们要明白:制定一个标准程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哪怕是一件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自己非常明白的东西,传达到别人那里可能完全走样。制定程序的时候不要想着自己看着很明白了,而要着眼于别人会如何理解。。。”
想起了当年上我老板课的一个学生找我给给她当家教,说:“我去找你老板,他给我讲了半天,我还是不懂。你说的我能懂。”我说:“那是因为我老板讲的时候默认你知道这个知道那个,我讲的时候默认那些东西你不知道。因为你不知道的那些东西,我上那课的时候也不知道。”
游戏中还有个花絮,那个没理标准程序按照自己的想法叠了一个的兄弟说:“你看,我叠的这个比他们那个飞得还远。”老师说:“这里要求的是作出同样的产品。如果你把标准程序发下去,每个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都不一样,哪怕都符合质量要求,你让公司如何销售?顾客如何信任你们?”

两个面试趣题

想起了两个据说是微软研究院面试的题目。看到这题目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幸好没学计算机,所以不用去面对这种变态的题目。大家不妨看看,你是否具有微软研究院的思维方式。
题目一:一个雨夜,你开车经过一个公共汽车站。有三个人等车:一个需要去医院的病人;一个你很心仪的美女(当然如果你是女性就是一个你很心仪的帅哥),你很想接近她(或者他);一个曾经救过你的医生,你很想报答他。但是你的车只能带走一个人,你会怎么办?
题目二:一个房间里有ABC三个灯泡,另一个房间里有123三个开关,分别控制这三个灯泡,但是不知道哪个开关控制哪个灯泡。你只能进入这两个房间各一次,能否确定出这三个开关各控制哪个灯泡?


北京的大火与身边的解雇

新年尚未过完,就看到了北京大火的消息。每年不知道要看到多少次类似的恶性事故,痛心、同情,或是悲哀一次又一次地充满心间。事故的损失与原因还不知道,不过可以想象,最后一定是没有什么人为此负责,倒是有不少人因为救火或者指挥救火有功而成为英雄。在我们习惯于“变坏事为好事”的传统之下,不知道这对于避免下一次的事故有多大意义,但是或许,只是为了让生者看到亮色而已。
不禁想起公司里上个月解雇的一名员工。解雇原因在我们看来或许有点小题大做:他拆开一台设备检修,按规定必须锁死电源;但是他没有锁,也没有修完就离开了。后来被发现,虽然没有造成什么后果,同样被定性为严重事故。因为他已经为安全方面的事情被警告过一次,这次就被解雇了。如果在我们的社会里,可能会有许多人觉得这是公司找了个借口裁掉他而已,或者有黑幕之类。不过公司去年的业绩还好,并没有裁人的压力,甚至还在招人。因为公司在母公司旗下的众多公司中安全记录一直不太好,所以已经说过好多次违反安全规范将会导致解雇,所以这种解雇的发生,大家也没有觉得奇怪。
我们在全球大概有三千人,在母公司旗下不算是大公司。最近几年,类似或者更为严重的事故每年大概一二十起,据说比起母公司的平均水平,已经高了几倍。其实母公司旗下的许多公司,甚至是一般而言的的“高危行业”。如此之低的事故发生率,是如何得到的呢?
对于安全,最核心的概念是 “所有的事故都是可避免的”,所以安全目标是零事故。虽然这个目标从来没有实现过,用公司大老板的话说是“在这个问题上,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做得已经够好”。如果事故发生了,就一定是有人为错误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或,这个口号甚至有点“违心”,不过公司的说法是这个口号是否合理不予讨论,每个人必须 “相信”并为之努力。每年年底有不记名的调查,有一些问题就是对这些信念的认可程度,据说人事部门的目标是要把不认同的人数降低到七分之一以下。
另一个理念是 “绝大多数事故是人员行为不当导致的”。话句话说,就是绝大多数事故不是由安全设施不足引起的。据说,美国全国的统计数据这个“大多数”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公司里实际上是通过“桥往过正”的方式来避免这种人为错误的发生。比如,规定上下楼必须用扶手以避免不会摔倒;不管再忙也不许跑以避免相撞;不许用手抬30一磅大致是0.45公斤)以上的重物以避免扭腰之类……
公司能够作到这种地步的原因在于,安全是公司“核心价值”的第一条。在母公司考核的时候,跟盈利状况一样决定公司业绩。而公司业绩决定了年终奖的额度。越是高层的人,他们可能得到的年终奖越多,所以他们有动力去推动安全规范的执行。而对于下层的员工来说,在安全问题上犯错比干不好本职工作还危险(干不好工作会被培训或者换职位,一般不会被解雇),自然更有动力去遵守哪怕是“矫枉过正”的规定。
按照Yami同学在松鼠之家提供的资料,发生大火的建筑同样有着完善的消防设施。但是设施本身并不能保证安全。当每一个人都很认真地对待每一条看起来“可笑”的规定,而不是把违反安全规范当作“勇敢”与“经验老到”并嘲笑那些遵守的人,当每一起事故发生后所有自上而下的人利益都会受损,事故才会减少。中国并非天然就容易发生事故,我们公司在国内的两个厂,安全记录就好于全公司的总体水平。



博客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