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日星期日

朗读的种种好处 - 李笑来

拥有文字之前,人类就已经能够说话,只不过能说的没那么复杂、要说的只能很简单而已。有了文字,甚至发展并掌握了逻辑之后,人们能够想到的、需要表达的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某种意义上,最终拥有了文字是人类与其它近亲物种最深刻的本质区别。一旦人类拥有了文字, 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就成了必须。所有文化在这一点上都一模一样:朗读是语文教育的最古老、最普及、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训练方式。只可惜这种最好的训练方法即便在我们的母语语文教育中被重视的程度都远远不够。


我从来没觉得自己英语学得好(至少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但在习得过程中确确实实没有觉得那么费劲。这要归功于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个精通多种语言的人。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俄语系,文革没多久就被下放到海林县一中任英语教员,后被落实政策而调任延边医学院1 外语系主任直至退休。由于我的父亲是位英语教授,我一上初中就被任命为英语课代表。我的班主任误以为我爸爸是英语教授,我的英语就自然会不错——大错特错。


有句话说,医不治己。同样的道理,我老爸是个对学生无比耐心的好老师,可是回家教自己儿子,两句话之后就受不了了,不由得骂起来:小崽子,是 我儿子么?这么笨!当然,我也不示弱:你不说我是你捡来的么!于是爷俩就不欢而散。那时,我觉得他英语好是他的事儿,我英语不好还是他的事儿。


可我已经成了英语课代表。每天早上要站在全班同学面前领读课文,要是磕磕巴巴就很丢人。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向老爸求助。那个年代(大约是1984 年前后)的英语课本是没有配套磁带的(当然更没有mp3)。老爸是外语系主任,于是家里很早就有录音机,他又假公济私弄来两盘空白进口牌子TDK磁带,为我把所有课文朗读了一遍录了下来。此后,我事先在家里花几十分钟把课文跟着磁带读熟,然后再到学校领读,总算是不再丢脸。


初中课本很简单,从“This is a book. That is a table. ” 开始。一册书总共也没有多少单元,而一个单元要一个星期(甚至更久)老师才能讲完。于是,课本上的每句话,我都不知道要带着全班同学读上多少次。很快我就发现领读三五遍之后,我就基本上能把课文背下来。我读完一句,等同学们跟读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能想起来下一句是什么——我甚至不用带书就可以站到前面领读。


此后的许多年里,英语课上我从来都没有认真听讲过,考试成绩却也从来没有差过。做选择题的时候,只是觉得哪一个选项填进去顺嘴就选哪个,正确率 奇高无比。没多久,我就发现同学们问我哪一道题为什么只能选那一个选项的时候我要是如实回答往往招来怀疑的目光,于是就开始用老师那里学来的行话胡说八 道:唉,语感呗……”说来也怪,得到这种莫名其妙的答案的时候,提问者往往表情凝重,显得若有所思,然后缓缓点头,默默走开。


许多年后,我自己莫名其妙成了英语老师,认真回顾才发现我捡了个大便宜:不知不觉用了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训练方式躲过了无数劫难。

(1) 提高文字理解能力

说来可惜,但大多数人确实并不重视朗读训练——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的习得过程中都是如此。朗读训练既简单又有效,并且可以解决很多许多人花很多钱去 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解决不了的问题。很多成年人许多年后再回头观察自己的少儿时代,就很可能发现小时候老师留的朗读作业做得不好的学生后来学习都不怎么好 ——尽管有些人可能不同意,但这几乎是铁定的事实,道理也很简单:儿时的文字训练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思考能力。

朗读训练是提高文字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式。想象一下,现在你要流畅地朗读一个由二十个单词构成的句子。


首先,每看到一个单词,你都要有能力识别。有些单词长得很像的,比如,“principle”“principal”“quite” “quiet”;甚至有没有空格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比如“some time”“sometimes”“everyone”“every one”……


其次,大多数单词有很多个意思,至于它究竟在当前这句话里是哪一个意思,要根据与它相邻的单词究竟是什么意思来决定。比如,“scale”这个单 词,就有很多个意思,如果后面跟着“~ of the economy”,那它就是规模的意思;如果后面跟着“~ of fish”,那么它应该是鱼鳞的意思……


再次,有些单词组合在一起之后表达的意思几乎完全不是字面的含义,比如“strike home”“even Steven”“paint the town red”等等。完全不明白倒也罢了,有时真实的意思与直观的感觉恰恰相反就很难办,比如,“birds of prey”,只认识prey这个单词的学生没有专门查过词典的话,很可能把这个词组理解为被捕食的鸟,而正确的含义却是食肉鸟、猛禽


另外,但凡一个句子超过十个词的长度,大抵上它更可能是个复杂句,有词组、有从句,有可能是倒装句或者强调句,也有可能存在被省略的语法成分。这些语法现象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处理,偶尔需要破费一些心思才能正确完成。


而你能够流畅地朗读这个句子,就说明你能够做到一边识别、一边拆分重组、一边理解其真实含义、一边以相对均衡的速度朗读出来——这是需要很高的协调性才能完成的事情。这个过程中,最直接受到集中高强度训练的就是一个人对文字的理解能力。


事实上,大多数人很难做到用母语流畅朗读任何句子——尽管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可以做到。举例来说,也许大多数人能够在不作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能够比 较流畅地朗读《读者》杂志中的任意句子,但是,只有少数人(应该是极少数)能够做到在不作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流畅地朗读《读书》杂志里的任意句子。

(2) 提高阅读理解速度

因为朗读训练能够提高文字理解能力,所以朗读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的最有效训练手段——尽管从感觉上来看并不那么直观。


阅读速度不足够快,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一个人的能力——因为他获取、过滤、筛选信息的速度,以及获取的信息量和质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些限制。而在 各种英语考试中,阅读速度慢,直接导致低分。而尽管考试从来都不是招人喜欢的东西,但优异的考试成绩,往往是一个人发展的通行证,不得不为之努力。


为了解决阅读速度的限制,很多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扫读、跳读、略读等等。事实上,这些快速阅读建议基本上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因为它 们解决的都是输入速度问题而已,而不是输入之后的理解速度问题。输入的速度再快,理解速度跟不上,又于事何补?有的时候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脑子里明明想着要提高阅读理解速度,而实际行动中却只关心阅读速度而干脆忽略理解的重要呢?也许是跳读、略读的习惯造成的?一不小心就把理 解两个字给跳过去了,干脆没看着……


阅读理解速度,或者更准确地说,阅读理解能力,是只能靠积累获得的,完全找不到任何速成的方法。一个人的阅读理解能力取决于他阅读量的积累。一个人累计阅读量越大,他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人与人之间的阅读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只不过这种差异没有外在的直接体现,而这种差异的影响也往往只能间接体 现,无论那差异究竟有多么惊人。


根据Blachowicz博士的调查结果,一个十岁左右的学生,如果每天能够做到独立阅读10分钟的话,那么就要比那些不做独立阅读的孩子每年多读622千词……这已经相当于两三本书的文字量。换言之,那些勤于阅读的人每年至少比其他人多读二三十本书——在每天只多阅读两个小时的情况下,事实上很多喜欢读书的人在学生时代每天阅读时间要比别人多出何止两三个小时! 假以时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夸张点讲的话,甚至可能达到猴子与人类之间的差别。

(3) 不必专门练听力

大量的朗读训练,可以使学生不必专门练习听力。某种意义上,很多学生花费时间去专门练习听力其实非常荒谬。不聋不哑的正常人是没必要专门训练什么听力的,事实上也没办法专门练——大家的耳朵构造是相同的,怎么练耳廓也不会增大,耳膜也不会变得更薄……


其实道理很简单,只要说得出,就能听得懂——不管是哪一种语言。所以,只需要练说,而没必要专门练听。很多人所谓的听力不好其实是说得不好造成 的,然而,他们舍本求末,就是不说,而后专门练听,这不是荒唐是什么?事实上,哪怕说得不好,也一样能够听懂。举例来说,我国有很多地区的人普通话说得并不标准,讲话掺杂着浓重的本地口音,甚至使用大量的本地特有词汇,但是,你遇到过他们之中的哪一个向你抱怨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听不懂么?


这一点上体系外的培训机构显得更加荒唐,它们往往为学生配备专门的听力老师。作为商业机构,这种做法一点都不奇怪,很容易理解——投其所好就有 钱赚。可事实上那完全是在浪费学生时间,当然,浪费掉的还有学生的金钱——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看同样也是学生自愿浪费时间和金钱,完全是周瑜打黄盖。在这些培训机构里,我们从来看不到哪一个听力老师主张学生通过练习说而提高所谓的听力”——因为如果那么做的话,岂不是在抢口语老师的饭碗么?


很多听力老师鼓吹甚至神话听写训练的好处——尽管他们并非有意欺骗,事实上他们可能真的很相信自己的方法是最有效的。但是,听写训练几乎是 最浪费时间最无效果的所谓方法了。经常遇到学生这样的提问:老师,我已经听写三个月了,怎么没有提高呢?这样的时候我就很迷惑,心里想:你都已经用 三个月时间完美地证明这个方法无效了,怎么还来问我它为什么无效?


英语教学领域中,荒唐的方法要比医学领域中被吹得神乎其神的灵丹妙药多得多。因为现代医学领域中起码还有个双盲测试的方法来判定一种药物是否真的有效,可是英语教学领域中,很难运用双盲测试(或者类似的其它什么方法)来做有效性判断。然而,关于听写训练为什么无效, 其实只需要用两句话(尽管可能不雅)就可以解释清楚:


1) 听不懂写个屁嘛!


2) 听得懂写个屁嘛!这么简单的事实,根本不用争议

(4) 提高语言文字记忆力

朗读训练会不知不觉地提高我们的语言文字记忆力。我们记忆人脸、记忆歌曲曲调、或者记忆文章段落的时候所使用的方法模式都是各不相同的。因为我们不可能一辈子只反复朗读同一个句子,或者同一篇文章,也因此我们必将遇到各种各样的行文模式、韵律和组合。而一定量的重复必然产生深刻记忆,于是,在大量的 朗读训练,会自然而然地调用我们各种可能用得到的记忆手段,比如模式的、声音的、文字的等等。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我们最终都要能够做到用那一门语言自如地记忆篇章、转述大意。而这些都需要一个基本的能力,记忆力。学英语的时候,那就是英文记忆力。我在面试英文教师的时候,基本上只要求他们做一件事:随便背诵一段曾经熟读的篇章。换你是我,很快就会发现这么简单的一个要求会迅速地过滤掉大多数 应聘者 ——大多数人竟然背不出任何100词以上的篇章。这一点基本的英文记忆能力都没有,怎么可能自如地运用英文呢?


经常有人惊讶于我们这些考试机器做阅读题的速度。过去参加TOEFL考试的时候,要求55分钟之内做完的题目我们可以在大约25分钟内做完。为 什么呢?事实上,我们的阅读速度并不快,只不过,看一遍就能看懂,并且大致都记得住。于是做题的时候就会很快。一道题拿过来,看到A选项,就知道这个肯定 不对,因为明显跟刚才看到的恰恰相反;再看B选项,马上就知道不能选,因为刚才读过的文章中没提到这个;再看C选项,就是它了,看起来只不过是原文的一句 同意改写而已;这时候D选项甚至不用看了,因为这是四选一题目,已经有个正确答案,那剩下的必然是错的……


让我来描述一下为什么很多考生会觉得时间怎么都不够。事实上他们读得并不慢,只不过,读完了并不全懂,更谈不上记得住。等做题的时候,看到A选项, 心想,刚才我好像看到过这个的,可是在哪儿呢?于是回到文章中去找,找啊找,文章又扫了一遍,可是竟然没有找到!于是就慌了……事实上,他们的阅读速度很 快,就是无法找到完全理解,更谈不上有所记忆,于是,文章反复读了很多遍,竟然根本无从判断正确答案是哪一个。


TOEFL考试是最权威的英语水平测试。现在的托福考试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无论是哪一个部分,都需要考试拥有足够的英语记忆能力才能够获得高分。很多人托福听力考试成绩差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听懂,而是因为他们其实听懂了,但等听到题目的时候,已经想不起来刚才听懂的内容了。记忆 力对阅读成绩的影响刚才已经说过,那我们再来看看记忆力对说和写两个部分的影响。无论是说,还是写,这两个部分的考题中都有所谓的综合测试部分,即, 在听或读(或先听后读,或先读后听)之后根据刚刚输入的内容再输出,即,说或写。所谓的综合测试考核的一项重要能力是准确、全面的细节复述能力, 没有基本的记忆力,复述从何谈起?


如果参加的是GMAT之类的考试(这些考试本质上来看不是英语考试,而是逻辑考试,只不过用英语考而已),记忆力差的考生就更惨了。那些题目都有五个选项(而不是四个),每个选项都可能是长达三四行的复杂句,然后题目可能是这么问的:请问以下ABCDE五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的陈述如果成 立的话,那么文章中的观点会遭到严重削弱?没有起码的记忆力,这种题目如何才能做对呢?——想都别想。


我们很难记忆无意义、无关联的信息。比如,背下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的100位以上很难,相对来看很可能要比背一篇200字的文章难多了。一个人的文字记忆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他的文字理解能力。朗读的过程中,除了文字理解能力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之外,文字记忆能力也会大幅度提高。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同 一文章反复朗读很多遍,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它背下来。这是因为读书千遍其义自现”——理解了之后就很容易记忆。而大量朗读不同的文章,实际上会有很多类似的模式在反复重复,于是,我们也相当于在不停地往我们的记忆库里潜移默化地保存信息。


反过来,一个人的记忆力同样也会影响他的理解能力。之前读过的信息如果记不住的话,就无法与后继输入的信息联系起来。信息之间无法建立足够的联系,那么就很难被理解。所以,记忆力的提高促进理解力的加强,同时,理解力的发展也会促进记忆力的发展。记忆力就是这样:记住的东西越多,记得住的东西就越 多。一个人记忆力的发展空间取决于他现有的记忆力。而理解力也是如此,已经理解的东西越多,能够进一步理解的东西就越多,一个人的理解力的发展空间同样取决于他现有的理解力。

(5) 提高表达能力

朗读训练会提高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无论是说还是写。大量的朗读会使你不知不觉记住大量的表达法。越是常用的、越是必要的表达法,在各种文章中重复出现的频率越高,而通过大量地重复,这些表达法会慢慢刻在脑海 中。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就是这些信息会慢慢从短期记忆区域移动到长期记忆区域,即,这些表达法会渐渐成为你的内嵌”(build-in)表达手段。


学习外语的时候,语法总是最大难点之一。英语中,有些名词单复数形式相同,而另外一些名词有特殊的复数形式;有些动词可能是及物动词也可能是非及物动词,如若它被当作非及物动词使用的时候,那么就要搭配一个恰当的介词;有些动词后面只能接“ing” 形式,而另外一些动词后面只能接“to do”形式……这些规则尽管在语法书中都被整理的一清二楚,但想通过阅读语法书记住这些实在是太难——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反复参加英语考试之后依然得 不了满分,依然反复出错?而如若朗读过那些语法考点的类似例句,那么做题的时候就会感觉正确答案顺嘴错误答案拗口”……而在平时说或者写的时候, 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正确的方式,而非在自己都并不知晓的情况下发明了一种新的英语


朗读训练还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练习者的语言文字韵律感。这方面,即便在我们母语的正规语文教育体系中,都强调得太少。我们所拥有的对母语文字韵律的了解,几乎全部不是从学校里刻意学来的(因为学校里很少刻意去教),而是在朗读中不知不觉习得的。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或主动或被动地朗读过许多的课文(通 常文字确实比较隽永),许多的诗歌(现代诗、唐诗、宋词等等),很多人就算没有朗读过太多的文章、诗歌,但起码会唱许多流行歌曲(某种意义上,大多数流行歌曲的歌词为了能够朗朗上口,也相当追求韵律),所以,人们在使用母语的时候,好像不用教、不用学、不用练自然地拥有一定的语言文字韵律感。


如果你在出版社做过哪怕一两天文字编辑就知道有很多人写出来的文字根本没法读,全然缺乏文字的哪怕最基本的韵律感,而作者显然并不知道自己的文字究竟有多么地拗口——能给出版社投稿的作者往往都自认为自己的文字写得相当不错……这就是母语朗读训练太少而造成的恶果。而朗读训练会使一个人不知不觉避免这种尴尬,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某种意义上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6) 提高语言文字模式识别能力

朗读训练会提高一个人的语言文字模式识别能力。正常人在各方面都有很强的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能力。比如,能在几十张脸中迅速识别出哪些是陌生的哪些是熟悉的——哪怕看到的并不是百分之百清楚、甚至可能是多少有点扭曲的图 像。心理学家们早就注意到英语使用者可以瞬间分辨出“indicate”“intricate”这两个词,尽管这两个词只有一两个字母不相同(第一个单词由八个字母组成,第二个单词由九个字母组成)——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他们在不由自主地运用他们的模式识别能力。


当我们使用语言的时候,无论是听说读写,都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单个输入而后再组合而后再进行处理的;实际上,我们往往是整块处理,即,只要能用模 式识别就用模式识别。比如,当我们说“I’ve lost my key!”(“我把钥匙弄丢了!”)的时候,我们不是用这种这样处理的:
  • I(我……
  • ‘ve“have”要和“I”连起来,于是have就要缩略为‘’ve’……钥匙是刚刚丢的,所以应该用现在完成时……
  • lost“lose”是个不规则动词……“lose”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都是“lost”……
  • my(那个钥匙是我的,而不是别人的……
  • key(我丢的是钥匙,不是别的……
我们更可能是这样处理的:


I’ve lost my(刚发现钥匙不见了;之所以这里可能有停顿,是因为正在找钥匙……key!
也就是说,“I’ve lost my”被当作一个单元,而“key”是另外一个单元。日常生活中,“I’ve lost my…”其实不知道已经说过多少遍,比如:
  • I’ve lost my key.
  • I’ve lost my money.
  • I’ve lost my wallet.
  • I’ve lost my ticket.
  • I’ve lost my job.
而我们其实也不知道听别人说过多少次类似的话:“I’ve lost my…”。所以,当我们听到别人说“I’ve lost my…”的时候,脑子里的反应是“What did you lose?”,而不是:
  • 听到“I”而后想,……怎么了?
  • 听到“’ve”而后想,哦,你说的现在完成时的什么动作呢?还是你什么?
  • 听到“lost”之后想,哦,原来是丢东西了啊,这个不规则动词你居然用对了……”
  • 听到“my”之后想,知道,你丢了你的什么东西啊,我还以为是把我的什么东西弄丢了呢……”
  • 而听到“key”之后想,哦,原来是你刚刚把钥匙弄丢了啊!
(就算真的如此想,那想的速度也应该快到我们都不知道在这么想的地步。)


以下的两个例子可以用来演示模式识别在语言应用中的重要性。


绝大多数中国人其实无法详细地解释出这两个汉字的异同之处。某一个层面上,这两个字的意思是如此相同,乃至于拼起来编织还是那个意思。可 是这两个字的用法上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可以说某个女孩子她编毛衣,也可以说她织毛衣;我们可能说某个男孩子他编故事,但是我们却绝对不会说他织故事——换言之,哪怕做不到详细地解释出这两个字的异同之处,但是却绝对不会用错。合理的解释是,母语使用者在过去曾经遇到过大量的编毛衣织毛衣编故事之类的组合,但是却从未遇到过织故事的组合,于是潜意识里就不存在这个模式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也是如此——事实上所有人使用语言的时候都应该如此。大多数人(少数语言学教授除外)只能清楚地说出“important” “essential”之间的区别是程度上的差异,即,“essential”相当于“very important”“essential”这个单词有个特征——它所修饰的通常不是人——就是大多数人说不出来的了。但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可能会说 “He is an important teacher in my life.”,但轻易不会说“He is an essential teacher in my life.”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


母语使用者知道关于自己母语的很多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往往被不知所以然的人称之为母语直觉。而这样的知识获得某种意义上只能靠大量应用以及日积月累。而朗读对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更可能只能在缺乏环境的情况下训练自己的语言模式识别能力。于是,朗读就几乎成了唯一可依赖的手段。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很多模式就会不由自主地刻在脑子里,慢慢转化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那种我们的英语老师常常闪烁其词的语感就自然而然地 养成了。

(7) 朗读训练是人生第二次机会

前文当中曾经提到过,儿时的文字训练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思考能力。 因为文字应用能力(包括输入、理解、表达、沟通等等)与一个人的思考能力紧密相关,二者之间相互影响。文字应用能力强的人更容易提高思考能力,反过来,思考能力强的人文字应用能力更容易变得更强——这是良性循环。文字应用能力差就会导致思考能力差,反过来,思考能力差就会导致文字应用能力难以进步,甚至变得更差——这是恶性循环。想想吧,文字训练有多么地重要;想想吧,还有什么比一个人的思考能力更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成就、和前途的呢?


大多数人很难想象小时候老师留的朗读作业没做好会给自己的一生带来怎样严重的影响。要命的是这种实际上无比严重的影响往往根本无从知晓。这就好像我们就算清楚地知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但是在当初曾在堤坝上看到某个小小蚁穴之时,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最终毁掉千里之堤的就是这么个东西——即便是看到某 个千里之堤已经被毁掉之后,再在另外一个堤坝上看到某个小小蚁穴还是很难相信就是它将来会毁掉整个现在看起来不可摧毁的堤坝。


最要命的是,就算现在知道了又怎样?时间早已无情地流逝。当初该做朗读作业的时候却没有做好,如今已经十多年过去,又没有办法重新来过。道理终于弄明白了却不再适用,是大多数人终生都要不得不面对的尴尬。这也是为什么第二人生这个游戏无形之中就变成最火爆游戏的根本原因之一。


然而,由于我们下决心习得第二语言,一不小心我们就多了个难得的第二次机会Second Chance)。大量朗读英文的过程中,你会提高你的英文文字理解能力英文阅读理解速度英文语言文字记忆力英文表达能力英文语言文字模式识别能力……而这些,其实不仅仅是英文的能力,实际上是所有语文文字之间都相通的能力。于是,正如母语能力的提高会提高外语能力的发展潜力一样,外语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一样会促进母语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人们讨厌朗读的原因五花八门。有些人仅仅是因为害怕别人觉得自己声音难听而不敢(进而不愿)朗读。有的人天生声音比其他人好听,而更多的人基于种种原因会因此而自卑。比如,很多男孩子在变声期的时候就可能不由自主地开始回避说话机会——连说话都不愿意,更不用提朗读了。他们可能在无意识之中就已经失去了未来无数的机会且可能永远毫不知情。


还有些人是觉得朗读太浪费时间了。然而这仅仅是他们的感觉而已。事实上,很难再找到比朗读训练更加有效率(这种训练不仅有效,还无比地有效率)的方法,如前所述,朗读训练的好处实在是太多,其他方法实在是与之相比不可匹敌。朗读训练之所以有效且有效率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这是一种能够调动最多感官 的语言训练方式——心理学家们早就注意到学习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想办法尽可能多地调用多种感官。下图展示的就是在朗读过程中各个感官之间的互动过程与机理:





其实,更多的人不愿意朗读的原因可能是他们不喜欢做只有小孩子才做的事情。这确实是事实,除了小学之外,在我们的学校里很难再听到琅琅书声。当然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回避朗读是因为他们足够(甚至过分)体贴。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朗读得不够好(可是不练永远不会好,而只要练上足够的时间——肯定不是一 辈子——无论是谁都可以练得足够好),于是,担心自己打搅到别人,或起码让他人不便,因此(竟然)宁可承担自己吃亏一生的巨大成本。


然而,是应该醒悟的时候了。无论是谁,一生之中第二次机会不多——甚至可能几乎没有。在英语学习这件事情上,居然有着这样一个天然第二次机会,再不行动可就真的没机会了。

博客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