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大学,在录取大学生时,很注意录取“优秀大学生”。但他们所录取的“优秀大学生”似乎与中国大学要录取的“优秀生”是不同的。美国著名大学录的优秀生,不光看分数,更要看其他综合素质和能力,分数只占很少比例。如哈佛大学商学院,它强调考试分数(如高中平均成绩,和GMAT成绩),只占录取评分的35%-40%比例,而剩下的60-65%着重看学生的三大标准:
第一为“领导的习惯”(A Habit of Leadership),不管你在一个班级当领导,你在社区负责某项事务,还是在一战地领导一场战斗,还是创办一个小企业,他看你有无领导的“习惯”。常言道,“优秀是一种习惯”。哈佛这里声称“领导的习惯”,是很有道理的。
第二个标准是智力成长的能力(Capacity for Intellectual Growth),我发觉国内的一些培训和教育与此宣讲相反,比如中国国内有些培训机构只让学生看一些简单而弱智的东西,不要看文学之类容易把人思维搞复杂的东西。哈佛商学院称喜欢“擅于复杂思想、喜欢参与活跃讨论的人”。甚至经常在论坛上留言、吵架、起哄、显得另类的人!
第三大标准是社区参与(Engaged Community Citizenship), 这是要学生积极去当公民,为社区作贡献。
大学生毕业后最终要回归社会,为社会做贡献,一个人在成长阶段就不注重社区服务,为民众做贡献,将来他肯定没有什么出席。
(外一篇)美国大学录取委员会评分的七个元素
一、 学术能力
(1) 主干课程的表现 (如:数学、英语)
(2) 选修课程的难度 (如:AP课程)
(3) 学习能力的发展趋势 (如:成绩逐年提高)
(4) 特殊课程、特殊天赋 (如:国家、国际级的比赛大奖:音乐、国际象棋、奥赛)
(5) 学术背景 (如:名校出身、名师推荐、发表过论文、获得过奖项)
二、 社会领袖潜质 (带领各种各样的团队,达到可以衡量的目标)
三、 社会责任感 (运用自己的力量 - 金钱/时间/知识,通过环保活动,关注弱势团体,赈灾等等,造成影响,达到能衡量的效果)
四、 标准化考试成绩 (TOEFL – 100;SAT – 2200)
五、 特殊领域的特殊天赋和相关经验 (获奖事项)
六、 文书写作的技巧和陈述的准确性 (申请材料的书写)
七、 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申请材料要仔细检查,不可缺漏,校方不会提醒你补交的)
(外二篇)美国大学挑选什么样的学生
在全球大学100强排名中,美国的院校几乎占了一半的席位,,无论从科研成就还是学术威望上,美国大学更甚一筹。
据了解,申请美国大学的申请人数在激增,但美国大学并没有在大规模扩招,因此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以美国的东北大学为例,东北大学有2800多名本科名额,但却收到30000多名学生的申请。
与中国大学以高考分数作为录取标准不同,美国大学更看重发展潜力、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尽管美国的任何一所大学都将学业优异作为录取的首要条件,但事实上没有一所大学会仅凭学生取得的高分就发出录取通知书。除学习成绩之外,美国大学希望申请者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愿意参与社会活动,这一点是被极为强调的。“我们不是来挑‘高考状元’的,但我们看中的学生绝不会比‘高考状元’逊色。”美国贝勒大学招生事务副校长Diana McKinney Ramey 也知道中国有“高考状元”,不过比较意外的是她对此却不是很有兴趣。
据了解,在美国,也有高中毕业后的大学选拔考试,即我们常说的SAT。如果说SAT考试类似中国高考的话,那SAT能考满分就应当可以叫做“状元”了。在美国的一些华裔家庭,经常会听到某某孩子 SAT考了满分,但报考哈佛大学等名校,结果却是不被录取。因为美国的大学认为,如果只会读书,而无创造性,这样的学生不会被看好。说穿了,美国的高校要的是“人才”,而不是“高分宝贝”。
美国大学都希望挑选到“全面发展”的学生,所用的标准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德、智、体“三好”,而是另外三个方面的考量:一、高中学习成绩,二、业余活动和社区服务,三、大学入学考试成绩。
第一项考量是高中时的平均学习成绩(GPA)。它比任何形式的“一考定终身”都能更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一贯学习表现。
美国的中学有好、差之别,不同学校之间的GPA缺乏充分的可比性。许多学生不能进入最好的中学,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如城市中的蓝领阶层或少数族裔家庭。为了公平对待这些弱势家庭的学生,美国大学以前采用优待少数族裔学生的平权法案招生,规定黑人等少数族裔学生的招收比例。平权法取消后的这几年,黑人、西班牙裔、美国土著民等少数族裔学生进入大学的人数减少,这已引起了社会的注意。
现在加州大学系统的十所院校,采用另一种向弱势家庭倾斜的政策,不论学生所在中学的好坏,只要是本校百分之九的顶尖学生之一,就会被其中一所加州大学录取。这是给穷人和少数族裔的学生,能平等享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样做也可以避免学生纷纷涌向重点中学。
第二项考量是学生是否参加了课外活动和社区服务。课外活动多为体育活动,它能反映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和能力。美国学校重视体育,有运动专长、表现突出的学生,时常会被大学以优厚的条件录取。在学校被选为学生会成员,为学生们服务,能显示领导能力,也是各所大学看重的能力。
第三项考量是大学入学考的成绩。学生参考最普遍的是全国的学术水准测试(SAT),有数学、英文和写作三个项目,每个项目满分为800分。学生进入十一年级后,有一次预备考试(PSAT)的机会,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考试成绩经考生同意,将寄往各个大学。SAT的考试没有时间和次数限制,有些学生在七年级时就开始考,看看自己的水准如何。报考大学时可以用历次考试中最好的一次成绩。
语、数、写作之外的科目,如外语、化学、物理、生物等的成绩,都已反映在学生GPA成绩中。学生可参加各科的“大学先修课程”考试(APtest),以显示自己的个人兴趣并证明专业水平。
各所大学在录取新生时,除了考虑以上三项外,还会根据本校情况,加入一些别的要求。例如,在填写入学申请时,必须写的一篇作文,由各大学自行出题。学生的作文能够让学校更了解考生,包括他们的个人背景、特殊经历、困境处理能力、性格、特长等。学校会优先招收家里以前从来没有人上过大学的学生,在困境中努力学习、有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在某一方面有杰出成就等,也都是优先录取的条件。
仅学习或考试成绩优秀,并不完全符合大学录取标准。我认识的一个学生,SAT考了满分,GPA4.0,但在报考斯坦福大学时,只被排到预备录取名单上。这是因为她在课外活动和社区服务方面有欠缺。美国顶尖大学更为重视学生的领导才能和其他特殊能力,录取前会对报考者进行面试。按照美国的录取标准,有特别才能和成就的学生,用不着“破格”,会顺理成章地被正常录取。
(外三篇)把握七大准则轻松入读美国顶级名校
你想进入人人称羡的哈佛、麻省理工这类世界顶级名校吗?你想知道自己离这类院校有多远吗?在上周的启德教育联展上,哈佛教育硕士张杨告诉家长和学生,只要把握七大准则,申请美国常青藤名校并不难。
学术能力
学术能力包括主干课程的成绩、课程难度及学校背景、课程范围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趋势等。张杨认为,学术能力是七个元素中最重要的。“美国 院校最喜欢学习水平呈上升趋势的学生,他们要通过过去的经历来证明你的学习能力。例如高一成绩不好,高二、高三渐渐好起来,这类学生很受欢迎。”
领袖潜质
中国学生在做个人陈述时,往往会认为曾经做过团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就能突显领导才能。“其实美国院校看重的并不是这个,他们看重的社会领袖潜质,是你在学校接受四年教育步入社会后,能否影响到其他人甚至整个社会。”
社会责任感
为什么美国有4000所学校,哈佛的地位却难以撼动?哈佛校长的回答是:“因为我们的校友会回报母校。在录取学生时,哈佛看重的是学生 事业成功后,会为哈佛和社会带来什么。张杨说参加哈佛面试时,就提出过希望成立亚洲基金会,资助亚洲学生来哈佛读书的设想,被面试官称赞不已。
实习经历
在美国工作时,看到一个学生每天开沃尔沃跑车上学,下午三点准时去打工。其实美国大学生都靠勤工俭学和贷款交学费。“想申请金融专业或是财会专业学生,在申请前必须安排两段实习,因为如果实习 老师写推荐信,会增色不少。”
标准化考试
除托福有‘生死线’外,其他考试都无‘生死线’。美国五大顶级名校(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麻省理工)要求托福100分以上, 而康奈尔等二类院校则可降到95分。至于 S A T,五大名校没有特别分数线,但最保险的是2200分以上。”为了增加录取几率,建议学生参加 S A T副科考试,“一般选择数学副科、物理副科,美国有27个 S A T副科考试,是美国学生加分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