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3日星期三

李志文:中国学生的排名迷障

这几天与几个同学做深入沟通,我了解了一些在外人眼里,中国学生奇怪的行为与想法。这篇小文章为大家做点小分析。 先列举四个现象。
现象一: 我在清华有几个极为优秀的博士生,由于清华采取现代西方一流大学的进人政策,不留本校毕业生,这些学生宁愿在北京做些无聊工作,脱离学术,也不愿意离开北京。
现象二:中国学生对美国学校的排名,到了疯狂痴愚蠢的程度。
现象三:纽约市、洛杉矶是中国顶尖留学生最不该去的地方,那里的学校里主要是各国来的留学生或新移民,根本学不到美国的文化精髓,那里学校的中国毕业生基本上都是在吃华侨与中国城的饭,或在大型写字楼里做低级文书工作,而浙大及清华学生的申请目标就在这两个精英最不该去的城市。
现象四:浙大金融系今年第一名的毕业生,居然愿意自费到NYU 去念经济学夜间部。NYU经济学夜间部是与浙大成教学院差不多一样的东西。NYU 的老师与学生大多是新移民。美国的上流社会的子弟,基本不念NYU,倒很有可能念南方的哈佛杜兰。
原因一:中国到现在都还是一个农业大帝国。胡锦涛是皇帝,温家宝是宰相,中南海是皇宫,政治局是军机处,这些都是不折不扣,不遮不掩。农业社会的门第思想,影响了这些能够自主收集信息的知识分子,与农民一样盲从。
原因二:农业帝国的户口政策是把人民锁在土地上。在这个户口政策下,我们没有中国公民,只有北京市民,杭州市民,龙头村村民。不同户口,代表了不同的公共资源,甚至不同的社会地位。从罗马帝国、秦汉帝国开始,京城市民都受到最好的待遇,因为皇亲国戚都是京城市民。
原因三:在帝国教育体制下,学校的好坏是帝王的恩赐,而不是市场的需求,或教育者的努力。教育部把清华、北大列为A+,清华北大的老师就是天天吸鸦片,清华北大还是第一。浙大就是拼死了,还是最多第三,而且南京、上交、复旦、还不服气。削尖脑袋钻营,比努力上进重要。
原因四:在农业帝国的教育体制下,教育只是个标签,教育的内容不重要,标签的等级是重点。所以那一年、那一科、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是重点,肚子里的墨水吗,就无关紧要了。学校的排名、等级是永恒的标签,肚里的墨水是无形的废物。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知识是最有价值的资产,是一切价值活动的基本要素。取得对自己(重点是自己)最有用的知识是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标签毫无意义。对一个有充分信息的消费者来说,他不愿意为标签花一毛钱。名牌服饰的最好市场是无知消费者充斥的中国,而不是巴黎与米兰。在巴黎与米兰的名牌店里,攒动的人头都是亚洲人与拉丁美洲人。
中国学生对留学目标的排名,疯狂、痴与愚蠢,是因为他们误以为一进到这些学校,他们就有一辈子的荣华富贵。在市场公平竞争的商业社会中,没有任何标签能担保一辈子的荣华富贵。荣华富贵的来源是努力、资质与运气。由于中国不是市场经济,而是农业社会的科举文化,看的是功名,不是本事,海龟在国内的事业确实与坊间排名有关。但是,现在中国在快速的迈进市场经济,只有功名,没有功夫的秀才,可能不如修车师傅。
我在杜兰22年,做了17年的副院长,长期负责学术的提升与人才的引进。22年来总共引进了将近150个学者,只有十五位左右能在杜兰拿到永久聘书。没有一个是哈佛的,倒有两个哈佛的博士在杜兰做clinical professor (不做学术研究,只能教书的业务教授)。在升等考核时常是三十名大学左右毕业的博士比前十名大学的博士有优势。前十名大量生产,后面二十名精雕细琢,市场均衡下是人人机会平等。在只认学术,不认招牌的美国一流大学,哈佛这个牌子不但没有优势,还让决策者担忧,这位哈佛出身的,成果不过如此,未来还会有什么希望?
美国的资源分布是随着市场机制走,不是随着政府政策走,美国一流大学的毕业生是全国就业,杜兰的商学毕业生,百分之九十离开新奥良。与你们的想象刚好相反,杜兰的美国学生是非常舍不得离开新奥良这个南方古城。我有一个杜兰学生,祖父是Morgan Stanley 的创始人之一,实在舍不得离开新奥良,就在新奥良开了一家汽车营销公司。别人没有他的财富,只好去了纽约、洛杉矶。
美国前两百名的大学是全国性大学,前五十名大学是世界性大学。在世界性大学里,读书的地点与就业的地点根本是两回事。只有两百名以后的州立大学是专为当地经济服务的。美国的孩子,只要有经济能力及读书本事,都离开家乡念大学。所以在哈佛念书的波士顿人是非常少的少数。不像清华,到处都是真真假假的北京人。美国前一百名大学,基本上都不在大城市。杜兰在招生材料上还要吞吞吐吐的解释,虽然杜兰是都市性大学,但是新奥良有浓厚的小城风味。
美国大学的排名,等级内差异不大,在1970前,根本没有什么公开的排名。基本上有点意思及稳定性的排名分级是前十名,前五十名,前一百名,前两百名。两百名之外是地方性大学,为地方服务,排名毫无意义。哈佛的本科学生是绝对的好。其他种类的排名都有点噪音。在研究所,只要进出一个学术领袖,就可以有天壤之别。哈佛徒具虚名的科系有的是。哈佛商学院在1960-1985,沃顿商学院在1960-1980 基本是与世脱节,我是1983 被宾大延聘去整顿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之一。西北大学商学院在1980年代多次排名第一,基本上由于炒作。在强大的理工学科的推挤下,MIT的商学院虽然有些顶尖教授,但是教育质量就从来没有真正的顶尖过,而在 Samuelson 的领导下,他们的经济系可是绝对的好。借理工与经济的光,MIT商学院虽然有点走调,排名一向不错。
只要这个世界有信息不对称,排名的报道就有市场,除了美国少数公认的顶尖大学如哈佛、MIT、斯坦福、芝加哥之类,其他前50名的大学与杜兰一样,都有排名的压力,有些院长还在这方面做了些手脚,例如1980的西北大学。哈佛就是在迷失方向的时候,排名都还是前三,那些搞排名的又不是学者,他们哪有本事与胆量做主观判断。当他们的排名公式算出来,发现哈佛不是前三名,就算是哈佛真正的不行,他们也会修改公式,把哈佛塞进前三名。可是这一个时期(例如1970-1980)的哈佛毕业生,人生的路程就不是那么辉煌了。市场经济对企业高管是天天考试,活下来的,靠的是真本事、硬功夫。

漫谈二流大学

这是我到浙大写的第一篇文章, 我在2005年就在清华,带着浙大校友、我的博士生钟瑞军为浙大成为世界一流商学重地,做了一大堆纸上谈兵的工作。我们两个傻瓜,没昼没夜没报酬的为浙大写了大量没人看的报告。后来想想,真有点像孙文上书李鸿章,孙文不傻,李鸿章不笨,只是这个国家病了,患的是百年慢性农民综合症(chronic peasant syndrome ) 。一百五十年来,个个国家领导人,都满怀雄心壮志的为这个国家鞠躬尽瘁,慈禧死了、溥仪退了、孙文让了,袁世凯中风了,蒋介石在小岛上抑郁了、毛泽东弄得自己妻离子散了,我们中华农业大帝国依然是有浓浓的土味,污秽中带着虚假,狂妄中带着自卑。
我不后悔我选的人生道路,我在这孤独蜿蜒的人生路程上,慢慢的找到了意义。发现人生含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没有白活。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没有白活。下面这篇文章,是我在浙大漫漫路程的第一步。在世界走入商业社会、知识经济的今天,这个国家、这块土地、这个生命,不是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党的,是属于所有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是在法律的界定下、智慧的衍生上,属于我们自己的。

李志文
2010年2月1日

漫谈二流大学
李志文
November 11, 2006
` 浙大新校长杨卫在接受《大学周刊》访问时,对大学发展,谈了些相当精辟的看法。他说:“以美国大学为例,它们是三流学校数论文篇数,二流学校数论文的影响因子,一流学校不对论文发表提要求,而顶尖的大学非常强调教学。”然后,他做了精辟的分析:
一所学校的教师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研究习惯时,学校从管理上要求教师发表论文,并且是在国际同行认同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驱动力,从统计学的角度上看,论文发表得多就意味着教师花在做研究上的时间更多。因此三流大学要提升,就得要求师生多发表论文。 二流大学要求教师发表的论文,是在该领域里最好的、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上。如果某人一年能在这样杂志上发一二篇论文,他会被认为是国际知名的学者。 再发展,这位教师能几年磨一剑,做一些引导、引领这个学科发展,更带有原创性的工作,带领学科往前走,那他就是国际一流学者了。所以,一流大学不要求教师发表很多文章,也不要求他们在顶尖杂志上发表,只是给更宽松的环境做研究,由教师在好奇心驱动下自由发展。 在国际上前几名的顶尖大学,所有的教授都是该学科同年龄段里最优秀的。因此,这些学校要求其教师除了保持自己作为这行顶尖的学者外,还要花时间在学生身上,让这些最好的学生受到教育和启迪。因此,每所学校发展阶段不一样、水平不一样,对发表论文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一样了。
上面这句话讲得太对了、太好了。不是在世界一流名校待过较长时间的学者,是不会有此高见的。杨卫到底是开国以来第一个当了大学校长的长春藤毕业生。
按照杨卫的标准,现在的清华、北大、浙大刚刚进入世界的三流水准。十年前,中国大学是没有资格谈SCI的。现在,前五名的学校,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南京在SCI的数量上,现在已经能在亚洲占一席之地,拿到美国比比,也不见得丢人。中国有人海优势,再往后,这个成绩会更好。但这种比法再往后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人家二流学校,不跟咱比这个。要用人家二流学校的比法,我们的清华、北大、浙大,又回到起点上:重新洗牌,咱们的成果几乎是零。
我今天要谈的是我们的清华、北大、浙大还要做多久的三流大学?我们怎么才能进入一流大学,顶级大学是人人没有把握,只能当做一个崇高的目标。
我个人幸运的在美国顶级大学待过,我的助理教授中的三年就是在芝加哥大学待的,然后到宾大的沃顿商学院当副教授。1980年的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与经济系,应该是顶级,甚至是第一。在1990年,芝加哥统计过,90% 的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与芝加哥大学有渊源,所有知名商学院的会计学与金融学的当家学者(是讲座教授,但通常不是系主任),与芝加哥大学有渊源。这几年,芝加哥大学的经济与商学,一流没有问题,顶级可能就不是公论了。现在顶级的位子,应该是哈佛与沃顿。1983的沃顿应该只能算一流,哈佛商学院连一流都谈不上,甚至是被认为是一群二流学者拿着哈佛的老牌子在招摇撞骗。我的母校罗彻斯特大学在我念书的时候 (1974),应该是一流大学在做顶级大学的梦,现在是一流大学在往下降。我现在担任讲座教授的杜兰大学应该是一流的尾巴,杜兰从来没有做过顶级的梦,想都不敢想,连一流都岌岌可危。 表上都是美国的大学,二次战后,老美在各方面称霸了六十年,学术也不例外,不能不用老美来做度量衡(calibrator)。英国的三家,是十八世纪大英帝国的回光返照。
从我的分析来看,大家可以知道,二流与三流可以按学校来分,一流多少能按学校分,顶级的大学与顶级的专业就不一定在同一个学校了。顶级大学的排名是相当稳定的,基本上取决于历史、资源、及地缘环境。顶级专业的排名是相当不稳定的,走掉一个大师,或大师失去了昔日的光彩,顶级的位置就保不住了。以大学来分,现在的清华、北大、浙大,应该是三流,但在清华与北大,有些专业领域已经有点二流的味道,浙大是扎扎实实的三流。中国的绝大部分的大学是不入流,别难过,印度也一样。甚至日本也好不到那里去。日本自从百年前,有些大学冲进三流后,绝大部分的大学还是不入流。日本是靠武力与团结力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学术与思想上面是没有太多的建树的。这几年,北大与清华的国际化与超前意识,比绝大部分的日本大学要来得强猛。
我曾在香港科大做会计系的创系系主任,在离开科大那年,按顶级学术成果排名,做到了世界第一,但是多少是玩了花招,1999年的香港科大会计系应该是扎扎实实的二流顶端,应该是美国之外的第一名。香港科大的这个第一也是岌岌可危,香港中大来势汹汹。在会计学与金融学的领域里,全是老美天下,老欧只有亦步亦趋的份。由于拥有大海龟与牛外教,在会计与金融领域,香港的三大(港大、中大、科大)基本上比欧洲大学好,而且独步亚洲。
什么是二流大学?
杨卫为二流大学做了相当好但不完美的定义:
二流大学要求教师发表的论文,是在该领域里最好的、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上。如果某人一年能在这样杂志上发一二篇论文,他会被认为是国际知名的学者。
它不完美的地方,在『一年能···发一两篇』这句话上。我认为到了二流学校,基本上,已经不用简单的数字管理,在任何一个领域的最好杂志一年能发一二篇,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是,别说二流大学的教师了。我下面会详细分析。
我先分析一下三流大学与二流大学的不同。三流大学,应该是像美国的California State, Kansas State, 台湾成功大学、台湾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韩国首尔大学、中国大陆的北大、清华、浙大这一类的大学。这些大学有一个共同特性,都是公立大学。公立大学是外行官员管内行学术专家,就是咱们所说的『红管专、外行管内行』。这些外行官员都要找一些『客观标准』来做管理依据,就自然的数字挂帅了。 在美国 这些大学都是资源较少的州立大学,这些大学,有些就被定位为教学型大学,像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ies。有些是小州的州立大学,像Kansas State。这些大学,校长底气不足,难以抗拒州政府与议员的干涉。天下英才有限,到了这些学校,能分到的人才,就微不足道了,数字管理,简单明瞭,成本低廉。在亚洲,官本位下,校长发挥空间有限,许多是新兴国家,资源也有限,发展学术的第一步,就是先让教师们有拿到学位后继续念书的习惯。用SCI 数目来管教授,就如同用考试来管学生,没有太多的实质教育与学术效果,但总比不管好。到了不入流的大学,基本上就是随意管了。台湾的有些私立大学,大陆的大部分大学就是这一类。
表一是基于美国大学最被认可的排名,US News and World Reports 的2006 报告,再依照我自己的判断,为顶级、一流、二流、及三流大学列出一些例子。每一流中,按照排名的顺序,由高而低罗列。顶级与一流是全部罗列,二流、三流众多,只是例列。US News and World Reports 的排名,是在美国最少争议的了。排名免不了主观判断,这个表只是例子,不是科学 。表中的顶级与一流大学几乎清一色是美国学校,是因为美国有最好的制度设计,几乎把全世界的学术精英完全吸收过去。我在一流大学里,列了法国的Ecole Polytechnique,其实只是『公平』的考虑。法国的Ecole 有点像中国的清华与北大,学生是最好的,不输给任何的一流大学,设备还不错,但是师资与学术环境就比美国的一流大学差多了。亚洲的三家二流大学,香港的科大与中大,日本的筑波都有很大的美国影响。读者可以指责我有偏见。我走遍世界,在欧、亚、北美、南美各国中的顶尖大学都有些朋友,参观大学、分析学术环境是我的嗜好,本文只能说是我的看法,不能说是我的科学论断。学术是尽可能的寻找客观的数据,但是学术结论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
在表一,各位也可以看到,顶级大学全是美国的私立大学,较好的一流大学,还都是美国的私立大学,到了一般的一流大学,公立大学就多了起来。二流大学与三流大学基本上都是公立大学。没有列在表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私立大学,是不入流的。这就是资源与体制的互补了,私立大学体制灵活,如果有足够的资源,会办得比公立大学好。如果资源不足,私立大学的灵活体制反而导致它们胡作非为。
表一: 依照作者判断的大学流别示例
顶级大学一流大学A一流大学B二流大学三流大学 (例子)
(例子)
PrincetonUniv. PennsylvaniaUC-San DiegoMaryland东京大学
HarvardColumbiaUNC-Chapel HillFlorida大坂大学
YaleDukeU IllinoisOhio State清华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rownUT-AustinU Pittsburgh北大
StanfordCornellNYUBoston U首尔大学
MITUC-BerkeleyUniv. VirginiaTexas A&M台大
ChicagoWashington UTorontoRutgers浙大
 NorthwesternUW-MadisonPurdueNational Singapore U
 Carnegie MellonEcole Polytechnique (France)U IowaU Alabama
 Univ. of MichiganUniv. of Sothern CaliforniaIndiana-BloomingtonU New Hampshire
 Johns HopkinsU British Columbia香港科大 
 Dartmouth CollegeRochesterMichigan StateCalifornia State Univ. System
 RiceU MinnesotaSUNY Buffalo成大
 VanderbiltCase WesternU Kansas 
 EmoryGeorgia TechU Arizona 
 Cambridge (UK)Lehigh香港中大 
 Oxford(UK)U Washington筑波大学 
 UCLAUC Irvine  
 GeorgetownNotre Dame  
  Tulane  
  Penn State  
  LSE (UK)  

注: 本表基于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06的排名,再依作者的了解加以调整。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的排名偏重本科教育的角度。本表的微调多考虑了些研究成果的因素。表上顶级与一流大学,作者大多亲身访问过,每一家学校都有相识,在其中一半学校作者做过学术报告。

台湾的台大,大陆的北大、清华、与浙大,被分到三流,是让人非常气愤与不服的。台大、北大、清华、浙大的学生素质绝对的超过我任教的杜兰大学。台大、北大、清华、浙大的老师的『脑素质』也不逊于杜兰大学的老师。为什么杜兰可以在一流大学中吊个尾巴,而我们的北大、清华被列入三流呢?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杜兰是美国的私立大学,北大、清华、浙大是中国的国立大学。环境与体制,决定了学术机器的生产效率,原料的品质(老师、学生的天生素质)当然也会影响成品的质量(学术成果),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这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二流大学,应该是SUNY/Buffalo, Rutgers, Florida, Kansas, 与香港科大这一类的大学。这些大学由于资源、地缘、历史因素,没法子与一流大学较短长。表上的一流与二流大学的运作、目标、渴望,基本是一样的。它们只有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差别。顶级大学的年轻副教授通常是一流大学争聘讲座教授的目标,一流大学的少壮副教授通常是二流大学争聘讲座教授的目标。三流大学与二流大学之间的交流就要少多了。北大与清华已经有点二流大学的架势,就是因为,它们已经有点能力在一流大学的少壮精英头上动脑筋了,例如清华用了五年的时间操作,礼聘钱颖一从Berkeley回清华,浙大才刚刚有这个概念呢!
在顶级大学,谈文章的篇数,是粗俗的行为,被大家取笑、不耻。 在那种学校,著作等身、大气蓬勃是理所当然,有什么好吹的?在一流大学,学者是梦昧以求『这辈子』能有『一、两篇』 传世之作。 但是这个梦是深藏心底,不能说的,说出来就下流了。在二流大学,是公开的说:『想当教授,就得有一、两个全垒打』。意思就是,想当教授,非得在顶尖杂志,发表一、两篇论文不可。如果像杨卫说的,每年要发一、两篇,就成了『牛饮』,只有三流学校的牛才这么公开的鬼叫。二流学校公开招聘讲座教授的时候,基本上看的是品质,不是数量。可是在内部提升的时候,基本上看的是数量,不是品质。人家已经都做牛做马怎么多年了,没有功劳有苦劳,咱二流大学资源有限,那能养得起这么多神仙?只要你还努力听话,时间到了,苦够了,也就当上了教授了。
看一个学校的教师管理机制,就能看出这家学校的定位。在顶级大学,教授几乎人人有个讲座(endowed chair),这些老爷都是千辛万苦从对手那里挖过来的。助理教授几乎没有一个能升上去,极少数能升上去的,老早就有对手在挖墙角,又得千辛万苦的挽留,年纪轻轻,就得给他个讲座教授。校长的任务不是『管』这些人,而是哄着他们,赔着笑脸,防着他们与别人谈恋爱。校长更重要的任务,是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知道各专业领域的动向,聘请到领导未来20年学术方向的大师。校长对大师那敢说个『管』字,磕头都还来不及呢!那怎么『管』这些老爷呢?出个假货怎么办?别担心,这些人好管极了。只要你的学校有足够的大师,顶级大学当然是大师如云,他们互相把对方管得贼紧。老子好不容易混到这个江湖名声,才能如此吃香喝辣,我们中间如果出了一个假货,别人对我们的本事产生怀疑,我的数十年修行,岂不被糟蹋了?在顶级大学里,每周定期的研讨会就是擂台,那些大师们,在擂台上杀得你死我活。
当然,如果一个顶级大学,请了个无能校长,一口气找了一群假大师,这个大学就马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这个顶级大学就垮了。这就是为什么,顶级大学都在美国,又都是私立大学。因为只有美国的顶级私立大学才能发展出一个极精细的大师互相监管的『教授治校』的机制。美国的普林斯顿、哈佛、耶鲁用了三百年的时间,用世界最优渥的资源,运用市场机能,慢慢把美国的学术巨厦的上梁弄正了弄直了,美国的一流大学像伯克莱、康奈尔才能放心的让教授来管自己,管学校,甚至管校长。
美国的三流大学基本上是官本位,跟咱中国一模一样。李远哲这个学化学的书呆子,居然在台湾倡导『教授治校』,把台湾的大学变成政治角力场,乌烟瘴气!三流公立大学如果教授治校,全校教授一定『挖社会主义墙角』。没有大师级的学术地位,就没有了赔不起的面子。教授跟装配工都是人,没有了赔不起的面子,就可以不要脸,一旦没有人管,就一定不要脸。三流大学用SCI 数量管教授,就是防止教授不要脸,在我们管理学,这叫做防止『道德危险』(Moral Hazard)。
顶级大学与一流大学所耗用的资源是惊人的,在外人看来是极度的浪费与没有效率的。师资是名校的命脉,这个『浪费』与『低效』,在师资的培育上面最为显著。我用杜兰大学商学院做例子。杜兰商学院在过去十年,起码进了50个刚拿博士的年轻教师,每位教师的年薪,用2006的价码,是15万到20万美元,每个年轻教师可以待六年,不升就走人。这十年的投资保守的估计是15万乘6乘50,总共四千五百万美元。只有四位升上副教授。其他的都为二、三流大学做贡献了。我们的教授,基本上都是从外边挖角进来的,也就是说,顶级大学与其他的一流大学,用了更多的价钱为杜兰做了贡献。以顶级与一流大学合起来的五十家学校做群体单位,百分之九十的师资培育投资是为了二流大学做了贡献了。绝大部分的三流大学玩不起这个游戏,也就根本不玩了。从一流大学流落到三流大学的人,基本上都放弃了『研究』,反而,一直在三流圈子的学者,有些会兴味怡然地玩着三流大学的数字游戏。
有人会说,这些百分之九十的年轻教授,会为顶级与一流大学发表大量的文章,所以值这么多钱。哈!你就错了。杜兰的这50个人,在十年内,发表了大约50篇文章,其中三分之一是那升等的那四个人发的。其他46个人,几乎没有任何具体成果。用浙大、清华的数字管理概念来看,起码四千万美元是打了水漂了。在美国,百分之九十五的博士毕业生,这一辈子,不会在顶尖杂志发表文章。顶尖杂志的百分之九十的文章,是百分之一的学者写的。在杜兰商学院,学术成果主要是五个讲座教授(师资队伍的5%)做的。
那么,我们不干脆就让这五个学者专做学问,何必花这么多钱,让这么多人陪着玩?这就是学术环境的成本,没有这么多人日以继夜的干,就没有一流的研究环境;没有九死一生,就没有英雄好汉。后面我会分析,什么叫一流的研究环境。
话说回来,中国可能穷些,中国的市场机制可能差些,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可能落后些。但是浙大、清华的许多教授的天生素质可一点也不比什么普林斯顿的那些书呆子差。凭什么人家可以教授治校,被校长哄着、伺候着,而我们清华、北大的念书人就得拍校长马屁、看书记脸色?我们也要教授治校,我们也要大师如云。好!有志气!那么,我们得先从三流大学转变成二流大学。下面我就分析如何把北大、浙大、清华转化成二流大学。
怎么样才能办成二流大学
我前面说过,顶级、一流、二流大学基本上没有本质的不同,差别在由于历史、资源、及地缘的关系[1]。他们优秀的程度不同,他们的办校宗旨、监管体制、评核方式基本是一样的。这些学校实质上是教授当家。二流以上的大学是一群学者的合伙组织(partnership)。而三流大学比较像工厂,教授只是拿薪水的『笔耕者』及『口力工人』。二流大学已经到了民主体制,而三流大学是农业社会的君主专制。
从三流到二流要比从二流到一流难得多。从二流到一流,甚至从一流到顶级,只要有资源肯拼命,就有可能做到。而从三流到二流是本质的改变、是思想的改变、是文化的改变、是价值观的改变。用经济发展来做比喻。从二流大学到一流大学就如同已经是工业社会的亚洲四小龙想赶上英国与意大利。香港与新加坡用了三十年,到了上世纪末已经做到了。从三流大学到二流大学,就如同满清的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共和国的工业社会,打打杀杀一百五十年,到了1990年才算结束,经过了非常痛苦、血腥、漫长的转型过程。这转型的痛苦是由于价值观的改变与社会结构性的改变,影响了现有在位人的利益,让他们的人力资本,一夜间荡然无存。从二流到一流大学,是按同一个制度体系力争上游,而从三流大学到二流大学是否定了现有的制度体系。由于新的制度体系否定了现有的制度体系,反抗、破坏、挣扎就大得多。
在三流大学的体系里,文章数、学生数、头衔、行政职位是学术成果的评价标准,也是物质报酬分配的依据。在全是三流大学的官本位国度里,没有也不需要开放性的学术市场。在三流大学的体制下,要累积文章、学生、头衔、职位这些人力资源可不容易。首先做学生的时候就得选一个大牌做导师,当徒弟的,沏茶倒水、上街跑腿,样样周到。毕业后弄头衔、抢职位,又得卑躬屈膝、心狠手辣,一样不少。带着一批弟子打天下,要远交近攻,合纵连横,交了不少朋友,结了不少世仇。在数字挂帅的体制里,比的不是真知卓见,而是组织能力,政治手腕。一旦改变学术体制,原来的学术领袖,就像满清遗老,痛哭流涕、顿失依靠。反抗的意念,这么会没有呢?
在三流大学体系里,博导可以任命,文章数可以计算,虽然不理想,但可执行性高,虽然大家做点没用的研究混饭吃,倒也有些次序,每个大学各混各的,相安无事。到了二流大学体系里,大师不是校长任命就行了,得有真知卓学,没有一个市场机能做信息处理与汇总的工具,谁又知道那个是真大师,那个是假大师?如果假大师的人数,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就会劣币驱逐良币,结果比三流大学体系还糟糕。三流大学的博导是绵羊,校长吼一吼,就乖乖低头吃草。二流大学的假大师,是披着珍贵貂皮的野狼,可以把校长都吃了。哈佛教授参议会才刚赶走一位做过财政部长、要改革哈佛教授懒散教学态度的年轻校长。谁对谁错,我说不清楚,人家哈佛有足够的真大师坐镇,如果那些假大师搞得过分,校长是冤枉的,真大师就都跑到普林斯顿或斯坦福去了。如果没有什么讲座教授因此离职,这个校长大概走得不太冤枉。这就是市场机制。中国有吗?这里有个小注脚。这个校长要整顿的对象,就是一个讲座教授, 他一气之下,拉了一批同事投奔普林斯顿去也。这位讲座教授是真大师、假大师,我不知道,隔行隔重山。但是,普林斯顿接受了这一批人马,哈佛校长因此去职,是非曲直,就有了公论,这就是市场机制。
办二流大学只是清华、浙大进入世界名校的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要成为世界顶级大学。真正的教育家是办教育,而不是争排名,就如同真正的学者应该是好奇与探索,而不是算文章数量。争排名、做文章的毛手毛脚,我知道些,我也做过些。我一生的志向与绝大部分的精力还是做个真学者好老师。做为一个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我是不相信绝对道德观的,我认为道德是成本效益盘算下的产物,是社会制度的衍生品。做为一个理性的社会科学家,我要贡献的是如何透过理性的分析,设计一套制度机能,让人们自然地依自利的动机,做到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因此,我对清华及浙大的建议,不是怎么玩些手法,把排名弄上去,而是以社会精英的心态,怎么为中国打造一个优良的学术与教育环境。在我前面的分析中,我已经清晰的指出,中国如果想要有个优良的学术与教育环境,就得有世界顶级的大学,这两三个顶级大学,会带动几十个一流大学,这几十个一流大学,会带动上百个二流大学。这些顶级、一流、与二流大学是中国的知识泉源,会发展出千千万万的科技应用,会培育出无数个领袖、学者、与教育家。我任教的浙大与清华,应该有舍我其谁的抱负。
在我的举例与分析中,大家可能已经感觉到,创建顶级大学最重要的一环,是以学术大师为核心的市场淘汰、监控、与定价机制。顶级大学绝对不是一个官本位的农业社会能产生的。没有一个官,甚至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识别学术大师,但是市场能。市场的识别能力超过任何的专家,市场的淘汰、监控、与定价机制是融合了市场所有专家的智慧。
中国以致亚洲都没有一个开放型的学术市场,在清华讲的是『三清』,东京大学谈的是『三东』。三清也者,本科、研究生、教授职位都出身清华也。看清华出身的清华教授谈起三清的那副得意像,真恨不得指着他们的鼻子说:『你这三流古井里的青蛙』。我自己也有『三台』病。四十岁以前,我的梦就是回母校台湾大学教书。整个亚洲的学术精英都染了严重的科举病毒。如果一个大师是在十八岁那场考试决定的,这个大师百分之百是假的。没有真大师,就没有二流大学,就别提顶级大学了。没有开放的市场,就不可能有真大师。货真价实的学术大师是在残酷公平的市场上,百炼成钢的结果。清华、浙大、东大、台大只是个三流大学,真正的症结就在这里。因此要想成为一个二流大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师队伍不能有近亲繁殖。所有博士毕业生都要进入公开市场,不能留校。
大海养大鱼,小沟养泥鳅。学术界的大牛,集中在美国这个学术大草原,也就理所当然了。最大、最公平的市场杀出来的大师,应该是最厉害的。不只我们『落后』的亚洲得服气,近年来,连在『先进』的欧洲的大师都有浓浓的美国牛排味。清华、浙大要玩二流大学的游戏,就得进入北美学术大草原。各位看到吗?在表一,一个只有三千万人口的农业国家加拿大,居然有两家大学被列入一流大学,就是因为地缘优势:它们位于北美洲英语语系的学术大草原。如果把杜兰大学、南加大往南搬五百里,进了墨西哥,杜兰、南加大就什么流都不是,这就是地缘优势。
在中国生根的浙大与清华,地缘优势就别想了。没有地缘优势,也能成为二流大学,人家香港科大不是就做成了吗?香港科大还一度有一流大学的恢弘气势咧!出大师的学术市场不是要大要公平吗?中国市场虽然不公平,谁能说不够大呢?只要我们能借用美国市场体制让中国市场做到透明与公平,三十年后,世界学术中心在那里,谁都说不准呢!
如果为了进入这个北美洲英语语系学术大草原,要清华、浙大搬家是做不到的,但是参与英语语系的学术市场的必要条件,非满足不可。我是社会科学研究者,用英文谈中国的社会制度问题,真是***憋气!深深的伤害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心情平复后想想,咱们的汉文不就是中原西陲的秦戎话吗?中原周天子的话怎么说,现在谁也弄不清楚了。自然科学是不太受语言能力影响的,进入美洲英语语系学术大草原,对人文社会学科来说,要难得多。这是进入市场的必要交易成本。我知道,北大、清华的经济、管理科系已经在做了,香港科大的建校原则就是世界(其实就是美国)标准。我最近接到复旦大学要求我协助拟订世界顶尖期刊的排名,看来复旦也想杀进北美洲英语语系学术大草原了。
有效的市场机能一定要有优生劣败的竞争淘汰机制。美国二流大学以上,都有严格的淘汰机制,就是长聘(tenure)制度。顶级大学的长聘制度可以说是冷酷无情、惨不忍睹。连挂一流车尾的杜兰大学都是九死一生。长聘制度原来是保障教授的言论自由的,经过两百年的演变,成为美国学术最重要的『净化剂』。长聘制度是让最有前途的年轻学者,列入长聘教授的候选人,称为长聘岗(tenure track), 成为严格考核与培养的对象。 这个考核期,在顶级大学是九年,通过了就是正教授,而且很快的就是讲座教授。在一流与二流大学,通常是六年,通过后就是长聘副教授。顶级大学与一流大学的重要不同点之一,就是长聘制度的严格程度。顶级大学的斯坦福的考核期是九年,而它隔壁一流的伯克莱是六年。
顶级大学经过九年的严酷考核,不被打死,就成了大师。在顶级大学里,副教授这个职位是短暂的过渡。在较好的一流(表一里的一流A)大学中,大部分的长聘教授,都能升等,可是在一流大学里资源比较不足的学校(一流B), 就越来越多的终生副教授。因为在一流大学里,升等的标准是看对手想不想挖你。没有人来挖角,你就好好的等着,一辈子都别想升成正教授。好的一流大学挖角的能力强,被挖的或然率高,流通机制好,就没有存货。次一点的一流大学,挖角能力弱,被挖的或然率低,存货就多。到了二流大学,实在没有资源玩这个游戏,但是还想成为一个学术净土,在给长聘时是按照一流的标准打了点折扣,到教授升等的时刻,有些就只看苦劳不看功劳了。北大、清华、台大都没有采用这长聘制,所以就该列入三流大学之林。香港三大,尤其是科大,对长聘制,已经很认真执行十年以上了。
这个长聘制为『二级市场(secondary market)』提供了丰富的供给与需求。有人称这个市场为『旧货市场(used market)』。旧货市场的买家,不都是穷人(较次的学校),豪门大户也热衷得很。因为真正的学术大师就像好酒,越陈越香。学术大师是二级市场的常客。在一流大学最常说的话题,在顶尖大学几乎唯一的话题,就是某某人有了什么成果,是怎么来的,又有那家学校挖他了。 这个丰富的二级市场,也为长聘制添加了新的功能:淘汰、筛选、信息、激励。对于一个极难客观评价的学术来说,长聘制的这些功能太重要了。没有长聘制、没有丰富的二级市场,就不可能有鲜活热闹、蓬勃兴旺的学术。由于中国没有长聘制,没有开放型的学者二级市场,中国就没有二流大学,更不必谈顶级大学了。清华就是请十个杨振宁来也没有用,请来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只是花钱买了个符号,培养了一个诺贝尔奖研究成果,才是顶级的大学。西南联大的吴大猷可以用杨振宁为例说他自己的学术成果,清华大学的王大中是没有资格这样说的。你知道吗?像杜兰这样的学校,是很少给诺贝尔奖得主荣誉博士的。我现在就是杜兰的荣誉博士遴选委员,我们要授予荣誉博士的,是有可能得到诺贝尔奖的人。锦上添花是三流人做的事。
在二流以上的大学里,重要行政职位,尤其是校长,都是全世界公开遴选的。权与钱是腐化的根源。一流大学有权有钱的学术单位,像商学院院长,基本上是从外引进的。一流大学的学术科系,每隔十来年就会从外面挖进一个系主任。外来的新主管有独立性,他不欠人情,没有瓜葛。他也有客观性,他可以冷静的分析这个单位的历史留存问题,他的做为与决策不会马上引发关联性的猜忌。他有开创性,把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引入。我有个亲身的好例子。EMBA 教学是芝加哥大学首先推出的,并不太成功。后来给西北大学摸出了门窍,杜兰大学就挖了西北大学主管EMBA的副院长来当院长,做了两年,就出了成果,哥伦比亚大学又从杜兰手上把他抢了过去。EMBA 就是这么样在美国遍地开了花,也影响了世界。
从我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浙大、清华如果关着门自己搞,是搞不成二流大学的。二流大学的建设要靠市场机制,因此想要摆脱三流大学的困局,就得拉了一群背景相同、资源相似、有志向前冲的学校一起干,组建一个即竞争又合作的学术市场。我们应该结合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里的顶尖大学成立像美国常春藤的学术联盟。与中国教育部共同推动,逐渐的将中国最有历史、最有潜力的大学的监管从教育部移转到校产基金会、校董会、顾问委员会的手里,将学术专业的监管移转到公开的学术市场。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导师邓小平,有个真知灼见:『摸着石子过河』。市场不是一天造成的。市场的优化过程,纯粹是经验的累积,结集所有参与者的经验与智慧,不断的改进与摸索前进,最后胜出的机制,不是任何一个设计师能单独推导出来的。认识市场机能在学术监管与激励的重要,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一步,极不容易跨出,能跨出这一步,而不跌个四脚朝天,后面的路就会逐渐好走。
『摸着石子过河』的真髓是从一小步做起。张维迎这个小红卫兵,在北大搞的学术文化大革命,立意是好的,大方向也对,可是他可能患了他出国前上班的赵老板同样的错误:打击面广了些,步子快了些,调子高了些,手法硬了些。能让人家小老美,日以继夜、不眠不休、老老实实的干真学问的动力,不是校长室的一纸公文,也不是某某大师的大声吆喝,而是那些小老美俗不可耐的经济动机与市场压力。要在世界顶尖杂志发表文章,也不是随便说说就有的。学术这东西,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北大有这么多学者没有受过应有的研究方法、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的训练,硬是打鸭子上架,只有官逼民反。说到官逼民反,我在香港科大就患过同样的错误。三流大学的问题就在官本位的学术政策,做学术改革的也是用一纸官书,是很难成功的。
我觉得,学术改革,应该用利导而不是势逼,用市场机能,而不是用官方政策。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寻找最容易突破的新成长点。对原有的教师与学术单位做增量改革。譬如说,把教科书教好要比做前缘研究容易得多,北大许多老师可能无法用英文发表惊世之作,用英文念教科书的本事总有吧!因此计算成果的时候,把文章数的比重压低,把文章质的比重加高,教好书的比重大于劣质文章数的比重,升等评核的时候,多邀请些香港与美国的华人教授参与,采用竞争上岗,竞争加薪。这些都是无法立竿见影的工作,学术本来就不是方便面。自古以来,成功的改革本来就是文火煮青蛙。有点良心与眼光的人都能看到张维迎对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贡献,及对整个北大学术改革的贡献。但想要人人讲好话就难了,不被乱石砸死,都算你张维迎走运的了。
案例:香港科大是怎么沦落成为二流大学的?
香港科大的成立,在亚洲学术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香港科大是亚洲第一个按世界一流大学的体制与框架搭建的大学,找到了真正有当世界一流大学校长的背景、见识、能力、与经验的吴家玮,到香港来负责这个划时代的任务。其实,应该说是吴家玮找到了香港来实现他的理想,而不是香港人找到吴家玮去实现香港人的梦想。我不认为,当时在大中华地区(大陆、台湾、香港、及新加坡),有任何一个官员或社会领袖真正懂得一流大学是什么回事。我要称赞香港的社会领袖,只有见多识广的香港精英才听得懂吴家玮说什么。大中华地区的所有自命为研究型大学的校长或准校长,都应该在桌上放一本香港科大教职员手册,没事的时候,看看,悟一悟这些手册条文后面的含义在那里?
我大声疾呼,建议我现在的老板,清华的顾秉林与浙大的杨卫,请吴家玮做你们的顾问。你们有吴家玮的聪慧,但你们没有他的阅历。学问的领悟是要在一流的环境中长期的熏陶,才慢慢深入骨髓。顾秉林与杨卫在社会科学上没有被长期熏陶的机会。社会科学里的市场机能跟自然科学里的物理机能不一样。物理机能的道理能在书本说清楚九成以上,市场机能得靠从经验、观察、与失败中去领会。 只有在市场玩过,才知道市场规律。办一流大学的道理是社会科学,不是自然可学。本文开场中,引用杨卫校长的那番话,是在五年前,没有一个中国大陆的校长能说得出如此精确的。这是因为杨卫有在美国一流大学受过完整博士训练的经历,在做学生时,耳濡目染,听老师、同学点评英雄豪杰。吴家玮在UC San Diego 当过常务副校长 (Provost),他的经验与智慧是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可贵资源。
现在把话头转回香港科大。在1991年,当我接受科大的邀请去香港看看的时候,科大寄来一些资料讨论科大的愿景及方案,其与众不同,就深深的吸引我。我与吴家玮深谈了几次,他的风度、气势、仪表、思想,与我见过的一流大学校长相比,犹胜一筹。他对科大的构想是许多美国一流大学校长的梦想,由于历史因素而只能是梦想。1991年到位的第一批教授,就是梦幻团队,同时拥有这一批学者,是许多一流大学无法企及的目标。在海滩之旁、峭壁之上的校园,吃定了书呆子的那颗清风皎月、美酒诗书的浪漫心怀。这个校园能让耶鲁大学校长嫉妒得高血压,更别提在可怕的哈林区之旁的哥伦比亚大学了。吴家玮带着科大的校园规划与建校大纲,到美国的顶级与一流大学转了一圈,立刻造成极大的轰动。我想,所有的华人,尤其是香港人,要为香港科大感觉骄傲与兴奋。香港政府应该把科大做为重要的战略布局,发展成整个亚洲的学术中心。
哈!我错了,大错特错。我刚到科大不久,有一次跟的士司机在车上聊起科大,他用非常愤怒的语气,大骂科大。说科大校长贪污,在家里盖了大游泳池,又说科大浪费人民血汗钱。我当时极为震惊,渐渐的,我发现香港的新闻媒体,几乎不报道科大,就是报道,也是批评多,赞誉少。在香港各角落,几乎闻不到一丝以科大为荣的气息。我们这一群很把自己当回事,在世界上也有些人把我们当回事的书呆子,在香港平民的眼中,啥都不是,就是一群糟蹋粮食的饭桶。
的士司机不了解科大,也就罢了,他们没有念多少书嘛,那晓得哈佛与活佛的差别?大学生该了解我们这些国际知名学者的来头吧?有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还不争先恐后的报考科大?哈!我又错了,大错特错。我在科大的时候,以师资的真本事来排名,科大远远的第一,中大第二,港大遥遥第三。由于香港的高速经济发展,越新的学校师资越好。港大最老,师资当然最差,当时有些港大的教授,可能还做不了科大的研究生。在香港待一阵子后,我对香港的高校招生有些了解,才惊奇的发现,科大是香港学生的第三志愿,甚至是第四志愿。要命!连香港的知识分子,也没有把我们这些很把自己当回事的书呆子当一回事。
有些教授,包括我在内,就建议说,我们有这么好的师资,我们应该向全世界招生,尤其向中国大陆招生,为祖国服务。我还兴冲冲的,在台湾、新加坡、大陆为科大扩充影响力,号召当地最好的学生考科大,也还真有些学生雀雀欲试。很快的,我们发现,港台新陆都是官本位,根本没有市场机制,跨地域招生得通过四地教育部门协调,这一协调,要到那个猴年马月?
逐渐的,有些老师又飞向海角天涯,留在香港的老师,有些被其他学校慢慢的挖了墙角。逐渐的,在世界学术市场上,科大不再是亚洲唯一的亮点,不再英气勃勃。在1991年,世界顶级学者们眼中的亚洲唯一的一流大学,香港科大,到了1999年,就这么沦落成了二流大学。在香港百姓的眼中,还是香港地区的二等大学!
香港科大的案例,为我的理论提供了实证结果,也为浙大与清华发展学术,进入世界二流大学提供一些启发。一流大学要有资源、历史、及地缘条件。科大在1991年,满足了资源的条件,而且满足了最难的资源条件:学校领导人与学术领导人。吴家玮与他请来的创校教授,对一流大学操作与学术市场的深刻了解,是到现在还没有亚洲另外一个大学可以比拟。可是科大的创立,也有基因病原(genetic disease)。其中之最,就因为它是个公立大学。公立大学就得跟没有专业知识的官员、议员打交道。这些官员、议员是学校的衣食父母,态度高傲蛮横(香港要比台湾、大陆好多了),而一流学校的操作是很难用客观的短期指标来衡量的,科大与这些官员、议员打交道,根本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还有,官员与议员有他们自己的烦恼与忧愁,他们可不会像我们这些书呆子,为办一流大学而拼命。
香港科大从零做起,没有历史,就没有历史包袱;但没有历史,也就没有群众基础。我起初有点纳闷,香港的官员、议员、学者、新闻记者,应该有不少人,是多少知道吴家玮干了件多不容易的事,为什么,就没有人出来说句公道话?后来想想,他们能说什么呢?前面分析过,一流大学与三流大学是模式改变(paradigm shift), 一流大学的思维基本是否定三流大学的体系的。这些官员、议员、学者、新闻记者都是港大、中大的毕业生,难道要他们称赞这些外籍兵团,否定自己?这就如同小海龟孙文,到了北京跟大官僚李鸿章谈变法,是李鸿章听不懂?还是李鸿章没有傻到自残?
科大的地缘位置,也注定让它难以保住一流的架势。可以说,科大是一国两制的受害者。香港只有六百五十万人,做为一个香港的公立学校又不能在大陆公开招生,学生市场就只限于香港的弹丸之地。各位看看表一列出的一流大学,那个不是全球招生的?香港科大是用国际一流的师资去教香港二流的学生,不只是资源浪费,师生都辛苦难过。最近一阵子,香港在谈教育资源整合,香港科大这个名字都有可能成为历史名词。没有历史、没有群众基础,就没有足够的选票来保护这个招牌。
香港科大曾经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梦幻资源:一个有眼光、有魅力、有本事的校长,一群著作等身,国际知名的教授,一个青山绿水、优雅宜人的校园。但是科大没有历史、没有地缘优势。更重要的是科大是家公立大学,陷身于扯不清的政治泥沼。科大在短暂的辉煌后,回归成香港高等教育的一个平民:一个世界级的二流大学。
我曾在慵懒的周末清晨,躺在清华园九公寓的床上,望着窗外遐想,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没有六四,1991 的中国应该已经到了贞观之治,即将要回归的香港,决定送祖国一个礼物:十亿美金,一个吴家玮,一群在世界擂台成长了三十年的华人学术精英。邓小平大笔一挥,这笔资金与这群书呆子,进驻清华园,从零做起,打造一个顶级的,自我监管的私立大学。这一来,资源、历史、地缘优势不都有了吗?今天的清华,又何至于在三流大学中挣扎?可能今天的清华已经是鄙夷哈佛,无视耶鲁的世界顶级大学。所有世界新科博士的皎皎者,论文一旦被导师首肯,马上就寄到清华,梦想着北京打来的邀请电话。大唐盛世啊!衣冠长安啊!你在何方?
如果我们以搭建香港科大品牌来评价吴家玮,吴校长并没有取得巨大成功,我给他一个『良』(西方的B)。如果我们以搭建学术平台来评价吴家玮,他的成功是划时代的。他并没有把香港科大办成一流,但是他把香港的七家大学办成二流。他的影响,还到了新加坡与大陆(台湾是个相对封闭的市场)。我前面分析过,从三流大学进入二流大学,是思想的改变,是质的跳跃。一旦进入二流大学的层次,进入一流大学就是只是资源与决心的问题了。
在香港科大创建之前,亚洲的所有大学,都是封闭式教学型的大学。别说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别提参与北美学术市场,在同一个城市内都老死不相往来。在1990年以前,亚洲最西化、最进步的新加坡大学与香港大学的老师都只是些英国的与澳大利亚的学士与硕士。这些地区的学术领导人还公开的说澳大利亚的硕士训练都要比美国博士好得多。台湾的学者都是本校子弟,许多是从助教按年资爬上来的。在世界顶级的学术会议是看不到亚洲大学来的学者的。别说来打擂台了,连观众席里,都找不到。近年来,亚洲学术风气的蓬勃发展,香港的三大,甚至七大,都进入了二流大学之林。 这些与香港科大的创建,引起了欧美学术领袖的重视与另眼相看,逼着亚洲的学术当家人打开大门是有密切关系的。
结语
我对中国与大中华地区的经济与学术发展是非常乐观的,有些人甚至说我是盲目的乐观。逐渐的,我发现,就是乐观的我,也都低估了中国与大中华地区进步的速度。
一个一流大学的内部条件是『资源、历史、地缘』,外部条件是『开放、透明、竞争的学术市场』。浙大与清华起码有了历史与地缘的优势。中国之大,没有人能为了一己之私而垄断市场或阻止市场的发展脚步。这个庞大的市场,会养出大鱼,浙大与清华都有可能是条大鱼。
我认为,浙大与清华都没有理由毛躁,急吼吼的要长大。长大是必然,长得好,就不是定然。学术如同好酒,资源、历史、地缘有了,外部环境对了,剩下的就是耐心的等待。当今之急,是寻找资源与妥善运用资源。同时耐心的、逐渐的改变外部环境。
一流大学之间的竞争是君子之争,合作是道义的和作。研究型大学的师生是在学校与学校之间不断的流动的。这些流动切断了个人的私心,增加了信息,辅佐了判断,加强了监控。
进入一流大学最难的一步,是从封闭性的三流大学跨出来。改革与利益重分配是孪生兄弟。在改革中,现有的当家人、在位者是输家。吴家玮并没有把香港科大办成一流,但是在新生的香港科大没有输家,个个是一流大学的支持者,甚至是狂热的信徒。科大的成功站住脚跟,有了成果,让香港其他六家大学能兵不血刃的进入二流大学。一个成功的改革,压力要来自外,不能来自上(会官逼民反),更不可能来自下(那就是造反,更是天下大乱)。浙大的成功蜕变要靠来自清华的压力,清华的成功蜕变要靠来自浙大的压力。 公开的、透明的、全球性的市场竞争是必要的压力机能。
参考文献
Avery, C., M. Glickman, C. Hoxby, and A. Metrick, 2004, A revealed preference ranking of 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BER Working Paper.
Manski, C.F. and D.A. Wise, 1983, College Choice in Americ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pence, M. 1974, Education as a signal, Chapter in Market Signaling.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s, 2006, College Ranking.


[1]关于历史于地缘对大学地位的影响,曾担任哈佛大学校长四十年之久的查理斯·艾略特说:“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是发源于本土的种子,而不能在枝繁叶茂、发育成熟之际,从英格兰或德国移植而来。它不同于棉纺厂,运营六个月就可以满足一种迫切需要。一所大学不是靠多在报纸发表一些社论,大量发布广告,或多拍几封电报就能建立起来的。”


再谈二流大学:排名迷障

    越是封闭分割、信息不对等的社会,越喜欢谈排名,农业社会是横向封闭的,也是纵向分割的,在我们这个媒体接受中宣部亲密领导的农业大国,信息是非常不流通的,因此民众对于排名,尤其是学校的排名,到了疯狂痴迷的地步。这个疯狂不限于平民百姓,有些达官显贵,透过重重关系,请我吃饭,我以为要咨询什么国家大事,见了面才知道这么劳师动众,为的是学校排名,孩子读书。我知道,就是念了这篇文章,也无法解几分全国之惑,王秃子考秀才,有一分就算一分吧。
        三十年来,我在很多地方说过,大家不要把排名太当回事,美丽是在个人心中,对任何一件事与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排名,其实在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不同的时候,不同场合都可能有不同的排名。排名是主观判断,用贝叶斯的看法,主观判断是个随机变量。第三名背后的真实品质不见得好于第五名,甚至第三名不见得一定好于第五十名。只有不学无术的官员才把他们自己闭门造车的排名当一回事。我在 《漫谈二流大学》 中的排名是我的个人在20061111日的看法,在今天就不可能完全一样。大家对排名高低的兴趣,应该是摆龙门阵的兴趣,是没事闲磕牙的兴趣,如果把它当做黑白分明的万有引力定律,就大错特错了。
        读者反馈中,有几个问题,值得谈谈。第一个是为什么没有列入欧洲大学?现代大学的发源地是在欧洲,尤其是英国与德国,工业革命的两个领头羊。可是现在的先进生产力是在商业,不是在工业,是在创新,不是在压挤成本。十九世纪极为成功的工业社会体制,及这个体制下的欧洲大学,到了二十一世纪,都多少有点失落。就像中国这个最成功的农业社会,花了一百五十年,到了1990年,才有气无力的爬进了工业社会,到现在我们的农业皇朝的政治体制都还重重的压在每一个人民的身上。我们的清华、北大、浙大有这么好的学生,而这些中国精英居然这么的崇洋媚外。最主要的理由是我们的社会体制是发了霉的农业皇朝官本位。这个农业社会官本位下的教育体制几乎与商业社会背道而驰。各位想想,我们学生从小到大,每年都要上的那门课,老师上得有多别扭?学生听得有多痛苦? 对思考力、创新力有多大的伤害?改装一部机器是相当容易的事,改变一个制度是非常困难的事,欧洲的大学治理制度是比美国要落后的,五十年后,有可能我们发现,经过痛苦的转型,中国大学治理制度会优于美国大学治理制度,那时候,中国大学才是真正的一流。
        有读者谈到,学校的品质应该由入学的难度来度量,那么清华、北大一定举世无双。如果大家只关心自己的排名,每一个人、每一家学校,都可以找到一个标准把自己排到第一,问题是除了你自己外,有没有他人把它当一回事。这就是为什么我不把排名当回事,从来不跟人家争论排名。在顶级大学里谈排名是被认为非常下流的事,我写了这几篇文章就已经够下流的了。各位可以看出来,我有多爱国,爱到自甘下流。
        反正现在中国没有顶级大学,我们不下流也没法子,如果硬是要把所有学校分个高低,有没有一个科学理论与方法?理论是有的,还拿过诺贝尔奖呢。芝加哥大学的贝克指出,教育的功用是人力资本的值,也就是 一个大学生入学前与毕业后的价值改变。能产生最大的人力资本增值的大学,就是最好的大学。用这个理论来看,清华、北大、浙大是相当常烂的。全世界资质最好的学生,四年下来就怎么变成这个熊样? 这一说,马上有人不高兴了,你看看XXX 不就是清华( 中国牛校代名词)的吗?人家去了哈佛(顶级学校代名词),当了美国科学院院士(成功代名词)。我们要算的是人力资本值,不是人力资本值。美国科学院院士是人力资本价值。哈佛的增值是这位院士的人力资本价值减去他清华毕业直接上班的工资。各位不用算也就知道,他的现在价值几乎全是哈佛增值。清华为哈佛提供的就只是筛选价值,而这个还都是全国高考做的,与清华无关。清华的骄傲,认真说起来,还只是做亲戚的骄傲,这个院士的种是他父母的,可不是清华的。用增值的概念,现在的清华,无论我多爱她,大概也就是三流了。
        中国的出国学生以理工科为主,伯克莱吸收了不少清华、北大、浙大的超级精英,我把伯克莱放在一流而不放在顶级,有不少读者怏怏然,其实要看那一家学校在那一流,有一个很简单的观察值,就是教授往哪里流。当一个助理教授没有拿到永久聘书,他会往哪里跑?他去的学校,通常是要低一级或半级,我是在宾大没有拿到永久聘书去了杜兰,这表示在我及在杜兰心中,杜兰起码比宾大低半级。钱颖一是在斯坦福没有拿到永久聘书,去了马里兰,蜻蜓点水又去了伯克莱。这表示在钱颖一、马里兰、伯克莱心中,这三家学校之间起码差了半级。同样的,一个讲座教授的去向也多少代表学校的等级,斯坦福要挖伯克莱的大牛要比伯克莱挖斯坦福的大牛容易。一般来说,同级学校有互相挖角的,挖角的相对容易度也代表学校的相对排名。美国学术单位领导(校长、院长、系主任)新官上任的第一个成绩单就是挖到了什么角色。我这辈子最大的战功就是在香港科大会计系创系系主任的任上,短期的用出版排名做到世界第一。这是一个比较不入流的排名方法,当时美国之外,没有一个商学科系能做到这个排名,虽然有点不入流,也算是战功一件吧。这种不入流的排名就是教育部、清华、北大、浙大的学术大跃进的奋斗目标。就凭这点战功,在创设新加坡管理大学的时候,我是第一轮校长候选人,但是我的心已经在中国大陆,就婉谢了。
        在日本人心中,东大是比筑波好的,就如同在香港人心中,港大是比港科大好的。尤其在本科考生心中更是如此。东大、港大收了这么好资质的学生,除了一些当了大官以外,还有什么成果?过了四十岁的人都知道,当大官要的是心黑手辣、抱团拉拔,不要学问,甚至真学问,随之而来的真良心,是对升官有害的。那些没有念过多少书的父母,除了能看懂升官发财以外,哪能看懂社会贡献、学术成果?清华对校友占领中南海的骄傲,北大要在下一届占领中南海的决心,是否代表中国的教育有点病态?
        读者高宏先生说得好:“一心想着去一流,境界就低了,再怎么做顶多也就是一个三流的。”这句话太对了,这心态几乎代表了大多数清华、北大、浙大的学生与老师。有些还三流得非常病态,为了进通俗排名的一流大学,几乎是无恶不作,跟那些当官的一个样。真是标准的草地大农民!哪像念过书的?
        大家静下心来,好好看一下顶级大学的教授名录,他们的博士学位在什么大学拿的都有,有几个还在通俗排名的百名开外,本科学位更是五花八门。顶级大学只看本事,不看出身。咱们现在的北大、清华、浙大离这个境界差远了。蔡元培、胡适之的北大还多少有个一流的味道。当时军阀混战,实际上没有政府。我们现在的政府太伟大了,学者就自然渺小了,大学也就三流起来。
        读者问,你对中国大学这么悲观,你还在浙大、清华混个什么劲?我是在黑暗中看到黎明,我是真正的乐观中国派,只有在黑暗中看到黎明的人才有机会成为一流!
        我在浙大过去六个月,日子一天天好,前景一天天亮。中国前景美好,我始终坚信、并将一直坚持。

 后记: 
中国喜欢请名教授、大学者当教育部长,认为这些人学问大,判断好。其实隔行隔重山,我不懂杨振宁的物理学,杨振宁不懂我的经济学,起码无法懂到能判断学术价值。学术是需要高度专注的事业,当了几年官,这个人的学术功力就铁定废了。美国的教育部长摆明就是政客,做贼像个贼。同文同种同胞的台湾开始民主以后,教育部长(其中有院士)在立法院就是不折不扣的贼像。在欧美已经进入商业社会的今天,受过欧美教育的学者,出任农业社会官本位体制的官僚,每天对着镜子看着丑陋的自己,那滋味是非常值得我们同情的。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曾任斯坦福大学教授多年,对于一流大学的含义有深刻的了解,他的分析:”你看大学教授把自己的孩子往那里送“ 就知道那个大学好。是相当精辟的。行动甚于雄辩。李志文 2010.3.18.

 刘遵义看排名:
 我想排名其实有很多不同,你说这个排名大概是英国《泰晤士报》的排名。我自己觉得这个排名第一我们不要计较,因为这个排名其实一个大学的好坏,它的声誉不是一年、两年有很大的转变,所以它每年都在变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是排名有问题,并不是这个学校有问题。第二,我觉得尤其是这个泰晤士的排名,可信度、可靠度都非常的低,什么道理呢?它有一年把香港大学,当然,那也是一所很好的大学,但是它把它排在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之前,我就觉得有点不可信,所以这个不要太认真,其实比较客观的排名是上海交大的排名,上海交大的排名基本上没有主观因素,泰晤士的这个排名有很大的主观因素。 
为什么北京清华、北大的排名会排得相当靠后,因为它是主观的,就跟大家一般的认知有关。好像你问一个外国人北大跟清华,其实我觉得他们的水平都差不多一样,但是你问一个外国人北京大学,他们也听过,(知道是)很好的大学,清华?这个字眼他也讲不出来,也拼不出来,可能很多人就会不知道这个清华大学,所以这就跟大学水平没有关系了,因为大家没有这个认知,所以真的不能太认真。 
我想一个大学的声誉其实跟学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因为学生的选择就是你说的,就是听听人家做排名,也不明就里,就是选第一、第二的,他们的选择其实反映不出来究竟这个大学是好还是坏。 
在美国其实比较要看重的是大学的教授,他们的子弟选到什么地方念大学,那是选择是比较理性的,你懂我意思吧?其实在美国很多人只会听过哈佛、斯坦福。很多很好的所谓博雅教育学院,都是非常非常好的,他们的招生在美国,要进那些学院可能比进哈佛、斯坦福还要困难,但是中国人就不会去申请那些大学,因为他没听说过。所以,一般口碑其实不是太靠得住。

关于具体排名的回答
李教授答:I have never taken the ranking very seriously. The whole table can provide a general picture, but individual data means very little. Have you taken statistics? Don’t you know Lehigh’s ranking (or anybody’s) is a random variable? Only a pig-head bureaucrat would view ranking of 40 better than ranking of 41. In fact, I think Lehigh has been declining in recent years. Due to her location and history, she may never get back to her old glory. I almost put her totally outside first class. This is only a personal opinion. In the U.S., everyone is entitled to his own opinion. The market opinion decides the quality.
网友HTY问:I know Lehigh’s ranking is about 40 according to the US NEWS. But I am still curious, what makes you think Lehigh U can be listed under th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B after adjusting for the research accomplishments?

《漫谈二流大学》读者回复选载:
关注排名——

费2010-02-02 07:09
回复王Karen:顶级大学的定义不能光用某一个学科的顶级来论断。U Chicago是世界一流大学毫无疑问,不过综合来看,和UCB还是有点差距的。不过我是计算机的出身,看不太习惯UCB放在别的后面:) 回复
王Karen 2010-02-02 07:44
回复费:…实际上,那就是一个说法。这个作者用的列表和他自己的论据在我看来匹配的不是那么好的。我其实是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他把DART排进A,因为论研究来看,DART根本就是college,不属于研究为重心的大学。虽然dart很好很牛叉,但是和他自己上文所言毕竟些许矛盾。 回复
申Mandy 2010-02-02 09:17
UPENN一流大学A YES:) 回复
侯 2010-02-02 11:22
很好,排在the other institute of tech前面。。。 回复
孙 2010-02-02 19:19
北大和复旦的被鄙视得五体投地了。。。 回复
章 2010-02-02 20:39
原来全世界还有更多不入流的大学~~~而我只是在其中一个,也不用遗憾了 回复
尹  2010-02-03 09:47
我看到了vandy,我很欣慰…其实,vandy应该更开放些的,但是这样保守的学校倒是让我们真正见识到了所谓“美国” 回复
博 2010-02-03 22:29
不太同意额。。chicago能排在您列出有些一流(penn, columbia etc.)之前不合理吧。 
Tulane等一些你列的一流学校,进入难度和清华北大都无法相比..制度不能百分之百决定学校的档次。您列那些二流(甚至包括个别一流)学校每个都给我来个全奖offer,我恐怕也不会做考虑的。即使我的选择只剩下清华北大。但是如果东大要我,我估计就会去。 
我也不认为仅仅靠制度就可以让这些学校位列新加坡国立和Tokyo之前..这个差距明显太大了。包括香港七大在内,亚洲任何一所大学和tokyo比研究都是自找没趣..不知您的样本何来 
我不认为因米国先进。他们的这些制度就必然合理。我更相信,您所说的一流大学,在中国是不可能也不会被允许出现的。 
我所期待的中国大学,只是北大现在的改进版本而已。 回复
王 2010-02-03 22:47
科大杯具了 回复
葛 2010-02-04 12:10
UF是二流哈 回复
马 2010-02-04 12:35
这个排名太垃圾了 回复
应 Layla 2010-02-05 00:57
啊,完全不是这样的么,这人来过美国没?囧。。。 回复
尹Eiki 2010-02-05 04:32
天阿,筑波大排在了東京大的前面,totally not true!每年東大的應考生那麼多,這個甚麼表阿? 回复
赵 2010-02-05 06:22
就凭北大清华东大这些毕业生对世界的影响,就不是OSU这种学校能比的。至于“日本的大学不入流”更搞笑。 回复
赵 2010-02-05 08:50
这个“大学流别示例”太烂了,完全分不清学校好坏。如果浙大校长本人真是这样分的,那就是太没sense了。 回复
胡 2010-02-05 14:12
回复康:tulane绝对清华北大差!你先看学生素质:我是今年申米学生,Tulane如果我想进去可说完全没有难度…但是清华北大让我今年考我就不敢说。申请东大则是基本不可能。至于你说教育质量,我可不认为tulane有多少教育精英。。这作者从那出来把这学校当成什么了?制度能弥补多少硬件?中国人不要妄自菲薄! 
chicago不输ivy,但是作者比商和wharton比就不对劲了。不差没错,说它比UCb,甚至宾大哥伦比亚高一个档次还真是莫名其妙。 
再说筑波..这个比东大好,OMG..东大研究实力世界第二原来就只是个三流学校。和tulane比要差出两流。多么贻笑大方。 回复

制度——

马 2010-02-02 12:55
嗯,其实中国北大清华浙大的学生是如此的好哇,但是为什么 本科生都出国了呢?还是研究生博士生教育不配套,要说,我个人认为中国本科生是世界一流的,但是研究生博士生只能到3流了,不怨学生,学生都很努力,关键还是制度 回复
冯 2010-02-02 22:26
知音!
不是很乐观对于中国教育的现状,但相信20年后我们到了那个年龄会让中国有些发自内心的改变! 回复
樊 2010-02-03 17:53
。。不会允许真正的一流大学出现的。。。。 回复
金 2010-02-05 15:35
1.想起竺校长,想起他对国民党政府开出的条件:第一,财政方面须有源源接济;第二,用人方面校长有全权,不受党政干涉;第三,内定时间以半年为期。现在又有谁敢和共产党谈条件?党之过,谁敢批? 
2.想起以前看到的对浙大人的评论:浙大人在校内是很随意的,比如说,浙大有非常多部门的领导和学院大领导都会在公开场合批评校领导,并点名道姓,毫不客气,更有教授在书记来做调研时当面痛骂学校的制度之不足之处,让新上任的书记颇为惊诧……我想,“惊诧”不是好现象,真诚的希望把学校办好,尽快赶上世界二流水平,这才是硬道理。 回复
李 2010-02-04 23:26
很有见地的观点,但是某些部分有失偏颇,把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当成客观事实 回复
仰 2010-02-05 22:26
如果校长是官这种现象得不到改变的话,永远都是三流 回复

Without politicial reform ,the foundation of top universities in China,turn out to be a dream. It’s a society of interest and money and fame in our campuses,no pure academica.



心态——
王 Luna? 2010-02-05 07:19
…中国人不要妄自菲薄 回复

高 2010-02-05 17:10
一心想着去入流,境界就低了,再怎么做顶多也就一三流的。 回复

嵇 2010-02-04 13:34
…学校分等,或者是学校排名…有意义吗?或者是说…对谁是有意义的? 回复


Lyla  一月 31st, 2010 at 13:08
非常精彩,看过感觉受益匪浅。
其中一段,虽然不是主题,却让我想了很多,“中国以致亚洲都没有一个开放型的学术市场,在清华讲的是『三清』,东京大学谈的是『三东』。三清也者,本科、研究生、教授职位都出身清华也。看清华出身的清华教授谈起三清的那副得意像,真恨不得指着他们的鼻子说:『你这三流古井里的青蛙』。我自己也有『三台』病。四十岁以前,我的梦就是回母校台湾大学教书。”
发现自己曾经的理想,真算是相当狭隘了……


博客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