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3日星期三

李志文:走向世界

走向世界

YF,
工业革命后的三百年,中国的落后来自於思想闭塞,中国的封闭来自庞大的国民没有能力走出国门,外国的信息没有管道传入内陆,而国家的宣传机器,为了维持在商业社会角度看来荒谬的政权,拼命的封锁信息,扭曲事实真相,在谎言背后,以武力镇压。中国的官员在1980前几乎没有人喝过洋水,就算是在外国呆过几年,面对农民出身的领袖,全国的文盲,根本没有勇气说真话。 中国人变成了无比的“土”,在世界的舞台上无比的狼狈。看看现在的朝鲜,我们就能了解中国三百年动乱贫穷的根源。
我们要走出去,看看这个真实的世界,为了自己,也为了国家。
李志文班的孩子通通要走出去,要能归心似箭的回来。商业活动本来就是倒买倒卖,找到市场失衡,帮助市场达到均衡点。到了1980年,到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开明而且喝过洋水的领袖邓小平主政,居然倒买倒卖,这个促进市场均衡的行为,是滔天大罪,而且全国老百姓没有人能说出所以然来,全国学者出于无知与恐惧,鸦雀无声。看看,中国有多少商机?李志文商学班的孩子有多少事等着你们做?
美国没有自己的本土文化,原来传承千年的印第安文化,被世界各地蜂拥而来的移民连根拔起。由于美国政权的合法性与美国本土的传统文化完全没有关联,任何文化对人民有利的都变成社会的新传承。美国成为商业时代的世界典范与领袖,是因为他们不需要费任何力气做新旧之争。在《商业社会与现代中国》中,我列了一本书,你们一定没有买,也没有看,就是Jarred Diamond 写的 Guns, Germs, and Steel。这是一本极有智慧的书,他的分析可以让我们看到,美洲的农业社会文化被西班牙征服者带进来的细菌几乎完全摧毁,成为工业社会文化、商业社会文化成长的沃土。英国及西班牙到现在还有农业社会的土气,而他们的子孙在美国加拿大是商业社会的典范,连粮食的生产与交易也是纯粹的商业行为。
毛泽东是有魄力及智慧的,他看出来,中国问题及机会的所在,他年轻的时候做的“湖南农村调查”是他这一辈子的指导思想,但是他一样的落入农业帝王的悲剧下场。他的“土气”让他打垮了海龟蒋介石,让精得要死的海龟周恩来战战兢兢,也连累了中国动乱四十年。要摆脱农业社会(我们的教科书叫它为封建社会)的枷锁,就得全体国民走出国门,先从精英做起。
你的观察显示出你的稚嫩,在牙牙学语。但是你已经开口成句,已经超过现在中央政府百分之八十的官员,已经超过三十年前的中国外交部长。
李志文

主题: 在美两个月的一些想法——08级孩子TYF
李老师:
我是08级的TYF。进入李志文商学班、看到您给学生们的信给了我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事情,新的方式来认识一切,像是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地方俯瞰我们的生活。所以我很早便希望自己也能收到您的邮件,能更进一步地了解您的思想。
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在假期前的最后一次班级大会的最后,我曾问过您一个问题:我将在美国自由地生活两个月,那我应该做些什么让我这两个月变得更丰富?你当时直接说:什么都不用做,好好地去了解美国的文化。于是我决定在我度过在美国的两个月后再给您写邮件,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
在美国两个月,我确实感受到了美国和中国的极大不同。毫无疑问,一个发达国家和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巨大的,但这里,我想提的并不是政治体制,或者说经济实力,而是人民的一种态度。美国自恃是整个世界的领头羊(我并无任何褒贬之意,同时美国也确实是有这样的实力),于是我能深深体会到美国人民对于作为一个美国人而有的自豪感。随处可见的是那些以星条旗为图案的东西等。而中国不同的是,人们总是以冠上欧美或韩日之名以扩大自身的关注度。大大小小的商店,总愿意给自己一个听起来更欧美的名字,似乎这样,他们的产品便高了一个档次。商家这样做只是为个人利益考虑,无可厚非,但其所反映出来的是当今国人一种潜在的“崇洋媚外”的心理。会说爱过的人很多,但是这些细节才能看出他们对国家并无多少信心。其实那些所谓的奢侈品(在美国也不过是些大众品牌)大多是中国制造,然而一个牌子就能让所与人一拥而上,其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品牌效应,更是一种心寒。
有这样的现象,我认为是历史和现状导致的。历史上,中国长时间闭关锁国后,“洋货”一下子进入,让中国人大开眼界,于是开始追捧“洋货”。现在,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让大家依然简答地认为只要是欧美的就是好的。渐渐有人开始呼吁民族产业,呼吁要创建中国自己的牌子,但大众总是一面在呼吁,一面又对本国的厂商不信任。中国的自己的品牌要发展的压力不仅仅是来自外国厂商,更是来自我们中国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企业应该怎么发展呢?
另外一点我想说的是关于历史文化。我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有历史头脑的人,但是却特别喜欢有历史文化的地方,如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杭州的雷峰塔,亚特兰大的Underground Atlanta或Atlanta History Center。现在大部分人都意识到了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于是在这个世界渐渐趋向相同的时候,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积极地在保护这一切。但是我认为,我们并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以成都的锦里为例,锦里坐落于著名的成都名胜古迹武侯祠边,这一条小街尽全力在还原成都古街的样子,并有很多的青砖、小桥或手工艺人。每当我走进锦里,我总是很喜欢街上那古色古香的味道,不愿意离开。但是街道复古房子里面的商店却全是各种各样的高档餐馆,同时也不乏高档西餐馆。这样的店和街显得格格不入。这些类似的地方甚至成为了成都最高档的休闲场所,历史文化的气息被商业气息所覆盖。曾经我就这个问题在放假前向杜兰大学一位老师讨论过(不好意思,我暂不记得老师的名字了)。当时这位老师跟我说了一个让我很惊讶的观点,他说某些时候,就应该让文化消失,而不是紧抓着不放(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let it die!)。当时我确实为这样一个突然而来的观点感到惊讶,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以前太紧抓着自己的观点不放了。当我到了美国之后我却不这么认为了。美国的确是一个缺少历史的地方,对于这一点以前只是从书上有所了解,但却没有亲身体会过。美国似乎没有多少自己的东西,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就是美国对外来文化的那种快速的吸收、融化。中国人从小的希望便是走出国门、了解世界,而美国人则是在将整个世界的精华融化到自己的国度里。美国没有中国那样悠久深厚的文化,所以我认为美国人也就不会有太强的保护意识。保护历史文化在我看来是绝对必要的,但是却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保护。若纯粹的只是保留,这将是一项极度浪费钱的方式,但若是跟商业相结合,则会使历史气息变淡。不知道李老师有什么样的想法。
    最后祝李老师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您的08级学生 T 09.09.14


博客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