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个后知后觉的人,对于媒体的覆盖倒能淡然处之,直到我看到了许多网站对于我申请失败的分析。我忍不住了。
主要不是要为自己正名,而是要向大家向社会特别是向学弟学妹们传达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一切靠自己。
有某位留学公司的执行长认为我的申请一定是有斧凿之痕,只展示了各种头衔和奖项,而忽视了自己内心中“最真诚、最有兴趣的部分”,从而导致失败。也有人评论道美国人觉得我的学生会主席和班长的工作经历都是官方行为,在“政审”方面没有过关。还有朋友直接评论道:“书呆子,活该!”
感谢他们的精彩点评。如果把我的申请失利作为一个案例研究而呈现于大学课堂之上,他们的解答不可谓没有创意,不可谓不深刻。然而,我想,真正了解我的人是我自己,真正能够跟大家分享我的经验的人,还是我自己。所以我想在此回驳以上观点,并提出我自己的感悟。当然,回驳并不是冒犯;观点的碰撞才最能营造学术的氛围。况且,我还要感怀所有对此发表见解的人(无论什么见解),因为毕竟,你们对我的关注,见证了我的成长。
回应1:我的申请中集中突出的是我的好奇心,而非各种头衔。我的essay中,完全没有提我的各种头衔,完全没有提到数学竞赛的奖项。我的主题全部是兴趣,特别是对于这个世界、对于生活的兴趣,对于文化和文化交流的兴趣。我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并且最终落在了I love everything I do, and do everything I love的主题上面。
回应2:其实,学生会和班长的工作并不是我的侧重。恰恰相反,我的申请中着重于展现在模联、志愿服务和宿舍管理方面的initiative和creativity. 特别是在面试过程中,我强调的是我的自己联系、创办的活动和机会,比如校内外的志愿服务、北京地球村的环保行动等等,避开了主流的“官方”行为。我想,如果要吸引对方的注意,就要尽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回应3:这个我没话说,不过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高考状元不一定(或者说一定不)是书呆子。至少,他们还有丰富的感情生活(这个略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的申请出现了问题呢?或许只有美国人自己知道,而他们又从来都不会告诉你。那么我想,现在我自己的分析,应该是最权威的了。既然权威,就要深入,我们说得远一点、广一点。
外因:美国的问题,美国人的问题
曾经有人安慰我,如果你想被美国名校录取,要么你家有钱,要么你家有人,要么你是女生。这当然有些言过其实,不过它传达的精神或许值得我们品玩。
内因:我自己的问题。
1、 起步晚:我做出申请美国本科的决定,是在高二上学期学生会竞选获胜、丘成桐杯成绩差强人意之时。反观成功的同龄人,这个时间或许可以提前5年甚至15年。我对美国的认识相当有限,自然对于美国人的胃口把握也就不很到位。
2、 SAT分数不够高。其实2240还算不错了,但是在美国人非常重视的CR和Essay部分我只有710和11分,当然更好的分数才配得上自己的志向。SAT2只有传统的数理化,而且没有AP(当然这个的重要性没有那么大)。这与自己起步晚、活动多而分散了一定经历有关、
3、 美式竞赛AMC-AIME系统成绩不算最好。虽然在高中联赛-集训队系统中我取得的成绩算是申请人中最为出色的之一了,但是(我自己也奇怪)AMC和AIME的成绩至少没有拿到过学校最高分,而美国人当然相信自己的系统。这完全是我的问题,AMC和AIME考得太不在意了。
4、 不了解很多讯息和包装手段,包括被waitlist之后还可以用被录同学的推荐信这样高级的手法……
5、 过于全面的展现了自己。我感觉能写的太多了,最后全面照顾的结果就相当于什么都没有照顾到。如果你每方面都很优秀、都很喜爱,美国人是不会相信的(这或许是为什么有人会以为我的申请有斧凿之痕)。技巧是,一两个闪光点远远胜过几百个闪光点,因为你能被阅读者记住。
6、 (我不觉得这是我的问题)我全部要了全奖,税单的收入少的可怜(from an American perspective)。
从留学申请道内人士角度看,我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Brown, Caltech, Columbia, Duke, Harvard, MIT, Princeton, Stanford, University of Chicago, Williams, Yale 这十一个顶尖学校全部拒绝了我(虽然其中H/Y/M/W/Columbia/D/B都让我有过waitlist的幻想),这或许在中国人留美申请的历史上也可以记上一笔。但是我觉得这些拒绝并不能摧垮我对自己、对朋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因为毕竟,申请只是一个经历,申请结果也只发生在过去。美国人对大陆学生的录取现在看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有章可循的模式,因为大量留学机构的介入使得在中国学生和美国大学的双向选择中很多心照不宣的传统已经形成。我觉得我最成功的一点,在于自己敢于申请全奖,敢于抵制中介,敢于面对挫折。我还坚守着一个真实的、没有被“专业人士”的咨询打乱的自我,纵然这个自我并不完美,但他很纯粹,让我很踏实。
当然,我要对学弟学妹们说,选择中介而走入世界顶尖大学亦无可厚非,这是灵活变通之道,而对于你们的未来或也大有裨益。但是,不管你选择了怎样的道路,请你热爱自己的选择,然后全身心投入去做,对于结果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申请的作用在于使你认识自己,结果完全应该是第二位的考量。纵使中介帮助了你,也请你一定要做自己的主人,在自己的展示过程中扮演主动。功利一点不一定不好,有人引着浏览身边的风景,也不一定不从容淡定。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忘了回家的路。
最后分享两句话:
1. It’s better to be rejected by Princeton than by yourself.
2. 1+1在Harvard等于2,在清华还是等于2。
祝大家都能快活地为自己的前程奔波,能始终不忘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奋进的动力。我们一定会成功!
后记:个人看法,如果有什么不同意的地方,提出质疑我们一起来探讨吧。我写这些话的目的,就在于希望和大家分享,其实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因果,没有那么多逻辑。(参看Taleb Black Swan)媒体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看它。我就是希望大家能转移对我的结果的关注,摒弃一切的成见。我们的处世态度,不能被别人左右。想好了,就做吧。
北京高考理科状元为父亲编写手机铃声
今年北京理科前三名都出自人大附中,除状元李泰伯外,榜眼范逸临高考分702人,另有20分的加分,探花赵欣琦699分,之前获得清华北大30分的自主招生加分。
状元本为“领袖级人才”
在人大附中副校长沈献章看来,理科状元李泰伯可谓“德才貌皆有”。李泰伯担任学校学生会主席,高中三年一直是班长,并出任学校模拟联合国主席,同时还是学校志愿者负责人,组织同学多次参加社会活动,包括前往盲人学校、农民工学校开展活动。
“李泰伯在人大附6年中一直表现突出,不管 老师还是学生一直评价非常高,在同学中威信很高。”沈献章透露,李泰伯在高一就写了入党申请书,今年“七一”将发展为中共党员。
据介绍,虽然社会活动很多,但李泰伯学习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今年高考前二模拿到全区第一。高中期间两次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这种经历在同龄人中十分少见。
学习秘诀在于提高效率
在繁忙的社会活动中如何保证高水平的学习状况?这是个令很多人好奇的问题。在李泰伯看来,效率是21世纪很重要的素质,提高学习效率就是把老师传授给的一道题延伸到多道题,跳出题海,多角度思考,从更高角度通盘把握一门学科。
“时间从来不是一个问题,是因为有兴趣和信念,学习充满动力,也能保证社会活动和学习的平衡。”李泰伯认为,在人大附中这个多元化、充满激情的校园里,与同学交往充满乐趣。通过学校搭建的舞台,学习知识,获得历练,在模拟联合国大会这个世界舞台上与同龄人交流,获得独特的精神体验。“我爱着我做的每一件事,我做着我爱的每一件事。”
据介绍,李泰伯还和 老师们一起开设了模拟联合国选修课,高二时候便带着学弟学妹们开展研讨。
状元创编父亲手机铃声
把“全才”两字搁在李泰伯身上并不过分,除了学习尖子、学生干部等身份,他还是个在艺术领域具有不俗创作能力的高手。
沈献章介绍,李泰伯高中参加全国作文竞赛,获得二等奖。在高一高二选修课中,选修美术、音乐创作等学科,是个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很强的学生。
李泰伯告诉记者,他从小学钢琴,爱好画画,热爱莫扎特音乐。在他看来,艺术修养是人格修养的重要部分,是保持宁静心态、化解困扰的重要方式。
母亲张 女士透露一个小秘密:李泰伯父亲的手机铃声,就是李泰伯自己创作的。
状元放弃北大投奔清华
上北大还是清华,或者香港高校?这种幸福的烦恼在李泰伯身上显得格外突出。
据介绍,之前李泰伯已获得北大数学系保送资格,但他决定放弃保送资格,决定凭实力参加高考,并报考了清华大学电子系。对此他的解释是,当时对于自己未来没有特别清晰的认识,但是自己有这样的自信,在关键时候能发挥潜能,从而与父母一起慎重做出决定。
另外,他认为清华提供的宽口径培养和通识教育更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他希望通过科技创新对人类真正做一些贡献。
据了解,高考之前他也申请了包括哈佛等美国11所高校,结果全部被拒。这一过程给他带来更多人生历练,也让他领悟到在国内发展更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不过,李泰伯同时报考了港大、港中文、港科大等多所香港高校,最终究竟选择哪所高校仍在考虑当中。